第4章
体随着脚步轻轻摆动,似随风摇曳的山藤,看似柔弱,却暗藏韧性。
接着是最重要的“手如藤须绕”。她举起白蜡木枪,试着像老人用钩镰那样,用枪身去“缠绕”空气中的假想敌。起初动作僵硬,枪杆不是太直,就是太弯,总不得要领。她想起老人钩镰锁扁担的那一幕,忽然灵机一动——若将枪尖的刺击与枪身的缠绕结合起来,会如何?
她试着前刺一枪,在枪尖即将触碰到“敌人”时,手腕猛地内旋,枪身划出一个小圈,如同藤须缠绕树干。这一下,果然比单纯的刺击更具变化。她反复练习,渐渐找到了感觉,枪身在她手中开始变得灵活,时而如毒蛇出洞,时而如藤条缠绕。
“力如藤筋韧”——这一点最难。良玉年纪小,臂力不足,若一味用巧,力道不够,便无法“缠住”敌人。她想起父亲教的“寸劲”,试着将全身的力量凝聚于手腕,在缠绕的瞬间爆发出来。
练着练着,她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在枪头加上一个类似钩镰的弯钩,是否能让“缠绕”的效果更好?但她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父亲说过,白蜡木枪杆的优势在于轻便灵活,若加了铁钩,便会影响速度。
那能否在招式上模拟钩镰的“钩、锁、缠”?她又开始尝试,用枪尖虚晃,引诱“敌人”格挡,然后迅速用枪身缠住对方的兵器,再借力打力,将其击退。这比单纯的刺挑更费心思,却也更具巧劲。
不知不觉,月已西斜,东方泛起鱼肚白。良玉练得浑身是汗,衣衫尽湿,却浑然不觉。她终于找到了将钩镰技巧融入枪术的方法——不是依靠兵器的形状,而是模仿其“以柔克刚、以巧破力”的精髓。
她创出了几个新的招式:
其一是“藤缠锁喉”——先以虚招诱敌,待敌兵器近身,枪身如藤般缠绕其上,同时枪尖前探,直指咽喉;
其二是“枯藤盘根”——用于防守,枪身横于胸前,如枯藤盘根,无论敌人从何方向进攻,都能顺势缠绕,化解攻势;
其三是“飞藤摘花”——用于突袭,脚步疾进,枪身如飞腾的山藤,在移动中缠绕敌人兵器,同时枪尖如摘花般点向敌肩。
虽然这些招式还很粗糙,名称也带着孩子气,但“白杆钩镰枪”的雏形,已在这个苗族山寨的月光下,悄然诞生。
五、苗寨情深赠口诀
次日清晨,老猎手见良玉眼带血丝,却精神奕奕,便知她昨夜定然苦练。他没有多问,只是将一卷用兽皮包裹的简册递给她:“这是我苗族先辈传下的《钩镰二十四式》,虽为钩镰而创,然兵法相通,你若有缘,或可从中悟出更多道理。”
良玉双手接过,只觉兽皮筒冰凉坚硬,上面用朱砂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和招式图。她知道这是老猎手的心血,连忙拜谢:“多谢老丈厚赠,小子定当好生研习!”
秦葵也上前拱手道:“老丈高义,秦某铭感五内。若有他日,秦某定当重谢!”
老猎手摆摆手:“举手之劳。此女……此子天赋异禀,又肯吃苦,他日必成大器。只是记住,‘兵者凶器,止戈为武’,学武是为保家卫国,而非恃强凌弱。”
临行前,苗寨妇人送来了煮熟的山芋和烤麂子肉,几个苗族孩童还送给良玉一串用彩色石子串成的手链。良玉将手链戴在手腕上,对着苗寨深深一揖,心中充满了感激。
离开黑藤寨时,雨过天晴,山林被洗得青翠欲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芳香。良玉骑在马上,手中紧紧握着那卷《钩镰二十四式》,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老猎手的招式和口诀。
“爹爹,”她忽然开口,“老丈说我的枪术刚猛有余,柔韧不足,我昨夜想了想,觉得他说得很对。”
秦葵回头看她,见她小脸上满是认真,便笑道:“哦?那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