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挑战: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沈昭宁主动申请前往西北戈壁的试验基地。沙尘暴突袭的那天,她死死抱住价值百万的检测设备,任由沙砾划破防护面罩。撤离时,同事周航拽住她的胳膊怒吼:不要命了!她却指着仪器显示屏:数据完整!这次的环境模拟太珍贵了!

    三年后,当新型材料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器,庆功宴上的鲜花与掌声中,沈昭宁收到老家养老院的视频邀请。屏幕里,坐轮椅的张奶奶颤巍巍举起感谢信:丫头,我现在能自己走路去看夕阳了!她捂住嘴转身,看见陈院士正将国家科技进步奖证书轻轻放在她桌上。

    然而,科研之路从无坦途。在研发下一代轻量化材料时,团队遭遇国际技术封锁。沈昭宁带领小组连续三个月驻扎实验室,饿了就吃压缩饼干,困了就在折叠床上眯一会儿。有次她晕倒在实验台前,醒来时发现手上扎着输液针,周航坐在床边削苹果:再这么拼命,材料没突破人先报废了。她却笑着要过笔记本:正好,躺着能整理思路。

    转机藏在一次意外的碰撞实验中。当两种材料在超低温下撞击时,监测仪突然发出尖锐警报。沈昭宁盯着异常波形,突然想起童年时奶奶补锅的场景——铁锅裂缝处浇上融化的锡水,就能重新坚固。我们为什么不试试复合浇筑她的提议让团队豁然开朗。三个月后,全新的复合工艺诞生,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时,审稿人惊叹:这是材料学的革命性突破!

    荣誉纷至沓来,沈昭宁却在颁奖典礼前夜回到了故乡小镇。站在奶奶的墓前,她轻轻放下科研成果的报纸:奶奶,您看,我真的走到很远的地方了。山风掠过墓碑,恍惚间又听见奶奶的唠叨:昭宁,累了就回来......

    如今的她,早已成为科研团队的中流砥柱。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航天器发射升空的壮丽瞬间,另一张是养老院老人们的笑脸。每当年轻科研人员请教成功秘诀,她总会翻开泛黄的日记本,扉页上的字迹依然清晰:把遗憾变成光亮,再用这束光照亮更多人。

    深夜的实验室,沈昭宁调试着最新的量子材料设备。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她想起那个重生的清晨,想起在路灯下背单词的自己。科研之路漫漫,就像永不熄灭的烛火,而她愿做其中最执着的守夜人,以微末之光,铸璀璨星河。

    尾声:星河落肩

    退休那天,沈昭宁特意穿了件印着小雏菊的衬衫——那是奶奶生前最喜欢的花色。办公桌上,除了叠得整整齐齐的研究报告,还放着个磨边的红布包,两枚铜钱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年轻同事们挤在门口,手里捧着用纳米材料做成的星星——那是他们偷偷学的手艺,说要送给把星河摘下来的人。

    回到阔别多年的小镇,养老院的老人们正围着电视看航天纪录片。当镜头扫过她参与研发的材料时,张奶奶突然指着屏幕喊:那是昭宁丫头做的!满室欢笑声中,沈昭宁被簇拥着坐下,有人给她塞刚摘的青杏,有人拉着她看新种的月季。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她鬓角的白发上镀了层金边。

    黄昏时她去后山看奶奶。墓碑前的石桌上,不知谁放了束野雏菊。她轻轻拂去碑上的尘土,从包里拿出本磨破封面的笔记本——那是初三那年重生时用的日记本,如今里面夹着航天发射的照片、养老院的合影,还有张奶奶戴着老花镜的笑脸。

    奶奶,她摸着冰凉的石碑,声音轻得像风,我把您说的好日子,过成了好多人的好日子呢。山风吹过,带来远处学校的铃声,恍惚间又回到那个清晨,路灯下的少女呵着白气背单词,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把遗憾熬成糖,甜了那么多人的岁月。

    回家的路上,沈昭宁遇见放学的孩子们。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捧着作业本追上来:沈奶奶,这个题我不会......她笑着接过本子,在石阶上坐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假若,人生能重来一次简介 >假若,人生能重来一次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