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困难就放弃了。

    大二那年,沈昭宁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加入实验室参与国家级纳米材料研究项目。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她激动得双手发抖,却在操作精密仪器时因为紧张差点出错。导师陈教授看着她慌乱的样子,没有责备,只是说:科研需要热情,更需要沉稳。从那天起,她每天最早到实验室,打扫卫生、准备实验器材,跟着师兄师姐学习操作规范。为了练习移液枪的精准度,她对着量筒反复练习,直到能将误差控制在0.1毫升以内。

    项目进行到关键阶段时,沈昭宁遇到了瓶颈。她负责的纳米涂层耐温性实验连续失败了二十多次,数据始终达不到标准。那段时间,她几乎不眠不休地泡在实验室,饿了就啃面包,困了就趴在实验台上眯一会儿。有天深夜,她盯着显微镜下的样本,泪水模糊了视线。就在她几乎绝望时,突然发现涂层表面有一处细微的结构差异。她立刻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当新的数据终于符合预期时,窗外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

    大三暑假,沈昭宁放弃了回家的机会,选择留在实验室继续研究。奶奶得知后,偷偷托人给她寄来了家乡的豆瓣酱和晒干的梅干菜。包裹里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昭宁,奶奶知道你忙,不用惦记家里,好好照顾自己。看着熟悉的字迹,沈昭宁躲在实验室的储物间里哭了一场。擦干眼泪后,她将纸条贴在实验记录本上,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沈昭宁作为学生代表汇报研究成果。站在讲台上,她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专家学者,突然想起初三那年在镇中学的升旗仪式上发言时的紧张。深吸一口气,她开始讲述自己和团队的研究历程,声音从最初的微微颤抖逐渐变得坚定有力。汇报结束,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陈教授向她投来赞许的目光。

    大四保研时,沈昭宁毫无悬念地获得了直博资格。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第一时间拨通了奶奶的视频电话。屏幕里,奶奶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着通知书上的每一个字,笑得合不拢嘴:我就知道,我孙女是最有出息的!挂断电话后,沈昭宁站在宿舍阳台上,望着校园里的荷塘。微风拂过,荷叶沙沙作响,她知道,自己终于走出了那片困住她许久的泥泞,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展翅飞翔。

    科研:以微光铸星河

    踏入国家科研院所的旋转门时,沈昭宁的白大褂口袋里还揣着奶奶塞的护身符——褪色的红布包着两枚铜钱,边角绣着歪歪扭扭的平安二字。走廊尽头的电子屏跳动着航天材料研发中心,消毒水的气味混着仪器嗡鸣扑面而来,她深吸一口气,将工作牌别在胸前。

    入职第一项任务就让她陷入困境。团队正在攻关新型防辐射涂层材料,要求在极端温差下保持结构稳定。沈昭宁负责微观结构分析,却连续三周无法突破数据瓶颈。深夜的实验室里,显微镜的蓝光映照着她熬红的双眼,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失败批注。有次操作失误,昂贵的纳米试剂洒在实验台上,刺耳的警报声中,她颤抖着清理现场,听见身后传来同事的议论:乡镇来的就是毛手毛脚。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夜。当她再次调整电镜参数时,屏幕里突然出现异常的晶格排列。她抓起电话打给导师陈院士,听筒里传来压抑的兴奋:立刻重复实验!凌晨三点,陈院士披着雨衣冲进实验室,看着清晰呈现的蜂窝状结构,镜片后的眼睛发亮:小沈,你发现了材料自修复的关键!

    庆功宴上,项目负责人将功劳归于整个团队,沈昭宁却躲在角落翻着手机相册。照片里,奶奶坐在养老院的藤椅上,身后是她捐赠的康复器材。视频通话接通时,老人正举着放大镜读报纸上关于科研成果的报道:我孙女名字在这儿呢!病房外传来其他老人的赞叹,沈昭宁笑着抹去眼角的湿润。

    随着研究深入,团队面临新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假若,人生能重来一次简介 >假若,人生能重来一次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