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章
扎实!是该下去走走!那我和其他同志先处理点日常事务,下午听徐书记指示!

    黑色帕萨特公务车穿梭在蜿蜒的乡间道路上。开车的是刘爱民副镇长指派的本地老司机老王,对道路极为熟悉。副驾驶坐着项目办副主任张明,戴着眼镜,大约30出头,头发梳得很整齐,一副很干练的样子。徐远和彭建伟、刘爱民坐在后排。

    车窗外的景象随着村落不断变化。核心区如钱树坤所言,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集中连片的覆膜农田,大型机械在作业,丰登的橙色工装随处可见,崭新的农资配送中心矗立路边。偶尔能看到一些新翻建的二层小楼,村民脸上带着些对未来的期待。

    刘爱民不断指着窗外介绍:“徐书记您看,这里就是丰登的核心示范区,智能灌溉全覆盖了…那边,是农事服务中心,集团搞的…”

    但徐远关注的更多是资料没有直接反映的东西:路旁荒草里被半掩埋的、锈迹斑斑的老农具;一些明显是刚刚拆掉旧房留下的残垣断壁;偶尔看到的老人,坐在新修的水泥路旁晒太阳,眼神空洞地望着已经面目全非的田地。

    “刘镇长,这些拆掉的房子…都拿到补偿、安置好了吗?”徐远指着一处残垣问。

    “呃…”刘爱民脸上笑容一僵,随即道:“按政策都补偿了!签了协议的!像这户…”他指着不远处一户刚建好的二层小楼,“您看,主要是有些老人念旧,不太愿意搬新家…”

    彭建伟推了推眼镜,补充了一句:“文件上补偿标准是执行的县级指导价,户均18万左右。集中安置点在镇东新区。”

    “18万…”徐远心里默算了一下当地建房成本和农民财产积累。够吗?他心里打了个问号。这标准对于只有几间老屋的农民也许够,但那些被划入流转核心区、失去所有耕种收入来源的家庭呢?

    车子驶入位于石岭西北角的东沟村。这里距离丰登核心区较远,地貌保留了一些丘陵特征。房屋也显得老旧一些,路上玩耍的孩子明显增多,穿旧衣服的也多。刘爱民脸上的光彩黯淡了不少。

    “东沟底子差一些,”刘爱民介绍,“但这两年土地流转也多起来了。你看那边坡地,今年也签了流转协议给丰登种草。”

    村口有棵巨大的老槐树,树下三三两两坐着闲聊的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妇女。看到陌生的车子开来,他们都好奇地张望。

    徐远示意停车。他推开车门走了下去。立刻,所有目光都聚焦过来。有人认出了跟在后面的刘爱民和彭建伟。

    “刘镇长来了?”

    “是县里来的大领导?”

    低声的议论响起。

    徐远微笑着主动走近一个抱着孩子的老人:“老人家,您好啊!在这歇凉呢?”

    老人有些局促地站起来,把孩子搂紧些,脸上挤出不太自然的笑容:“哎,哎,领导好…天热,树下凉快…”

    “您家里几口人啊?”徐远温和地问。

    “我…就我和老太婆带着孙子。儿子儿媳在外面打工,在省城给人干瓦匠活…”老人声音不大。

    “家里地呢?”徐远看似随意地问。

    “地…”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那光芒转瞬即逝,被一种近乎麻木的沉默替代,他低下头,声音更低了几分,“没啥地了…都给…给人家种了。”

    “是流转给丰登集团了吗?”徐远问。

    “啊…是…是的…”老人眼神躲闪,抱着孩子的手紧了紧,不再看徐远,只是喃喃地说,“挺好的…集团给钱…”

    旁边一个穿着褪色花布衫的老妇人突然插了一句,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给钱是给钱嘞!可那点钱不经花嘞!柴米油盐都贵!买个小鹅都得跟娃他爸要钱……”她的话还没说完,旁边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粮战简介 >粮战目录 > 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