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章
“那刘镇长呢?都说他是老农业了。”

    “刘镇长可是老农业了!”老王语气变得实在,“石岭多少田、多少埂、哪块地肥、哪块地薄,他心里门儿清!他账算得也细!以前分税种、算提留统筹,都掰扯得清清楚楚,让村里心服口服。”

    车子轧过一块稍大的碎石,轻微颠簸了一下。

    “不过老刘这人…有点可惜了。”老王摇摇头,这次没有叹气,只是透过后视镜不经意地扫了徐远一眼,目光平和得像闲聊家事,“这两年地的事儿,太复杂。他算那细账,算得清地上的苗、房上的砖瓦,算得清补偿价几分几厘……可他算不过‘上面’拍下来的指标任务啊,也算不过人家集团带来的‘发展大局’。越算越觉得别扭,后来也就干脆…不硬算了,费那个劲干啥?跟别人一样‘领会精神’多省心?他认命快得很,不像有些人拧巴。”

    这段话蕴含的信息量更大。他用“算得清地上苗、房上砖瓦”点明刘爱民业务能力扎实。用“算不过‘上面’指标”和“算不过集团带来的‘发展大局’”暗示其专业知识在权力和资本面前的无力感。最后用“干脆不硬算了”、“认命快”、“省心”勾勒出刘爱民从坚持专业账目到放弃抵抗、选择随波逐流的心理过程和现实无奈。那个“不像有些人拧巴”,似乎影射了前期彭建伟的挣扎,也微妙地表达了老王自己对这种状态的态度——惋惜,又带着点习以为常的理解。

    车内再次陷入沉默,只有引擎的嗡嗡声和轮胎碾过路面的轻响。

    徐远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老王寥寥数语,如同两根无形的线,清晰地勾勒出两个基层骨干模糊不清的侧影:一个是理想主义被“闭环”数据磨平棱角的技术官僚(彭),一个是专业主义向现实压力低头妥协的老实干部(刘)。而他们背后,是那个无处不在的“上面”和庞然大物般的“集团”。这辆行驶的汽车,像一艘漂浮在平静表象下的探测艇,正驶向水面下的暗礁区域——石泉村。

    石泉村依偎在一片丘陵环抱的小盆地,村口一条浑浊的小河蜿蜒流过。据说曾经山泉清冽,故而得名,但如今河水泛着可疑的黄绿色,散发着淡淡的、不正常的腥气(非鱼腥),连河边洗衣的妇女似乎也少了许多。

    车子停在村口古树旁。徐远下车,没让老王跟。他独自沿着河边小路,朝资料里显示信访比较集中的几户人家方向走去。

    村路泥泞,散落着垃圾。一些房屋很旧,显得破败。与核心区的整齐划一相比,这里像被遗忘的角落。徐远走到一户举报“青苗补偿不足”的农家院外。院门开着,里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正佝偻着背,用生锈的斧头劈柴。院子里显得空落落的,没看到菜园,墙角胡乱堆着些枯枝。

    “老人家。”徐远站在门口。

    老汉抬起头,眼神浑浊而麻木,看到徐远那身笔挺的制服,脸上肌肉不自然地抽动了一下,警惕地问:“找谁?”

    “我姓徐,路过,看看。您家这柴劈得真溜。”徐远尽量显得和善,目光扫过干净却贫瘠的院子,“院里以前也种点菜吧?”

    老汉眼神躲闪了一下,攥紧手里的斧头,声音生硬:“种啥菜?地都没了!都给人家大老板了!钱拿了!”他不再看徐远,低头狠狠劈柴,沉闷的“嘭嘭”声带着一股戾气。

    “那您这日子……”徐远试探着问。

    “饿不死!”老汉闷声回了三个字,不再多说。

    徐远又问了几句补偿钱够不够、村里有没有安排啥活计之类的话。老汉要么闭口不言,要么就是一句顶回头的“饿不死”、“轮不到你操心”。那份资料上的“调解到位”四个字,像一块冰冷的石头砸在徐远心上。

    他换了一家,是资料里记录“生活困难申请低保”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个生病的瘦弱老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粮战简介 >粮战目录 >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