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扶贫收益……在其中一角,他看到了《石泉村(含下洼片区)土地流转补偿发放明细公示表》。
表格制作非常规范、整洁,姓名、地块、面积、各项补偿单价、金额、签字(手印)清晰可见。公示期已过,上面落了些灰尘,但内容清晰无误,没有任何涂改迹象。
看似完美,反而让徐远疑窦丛生。在石泉村遇到的那种恐惧和抗拒氛围,这里似乎很淡薄。村民们看到他这位陌生领导,只是礼貌地点头或避开,没有过分的恐慌,也没有热情的招呼,像一种经过精细处理后的平淡接受。
他走到公示栏旁一户人家门口。门口晒着苞谷,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正坐在小板凳上编竹筐。
“大叔,看公示栏呢?弄明白了?”徐远搭话。
那男人抬头,眼神有些茫然地看了一眼公示栏,又看看徐远,木然地点点头:“啊…挺好…都有……镇上干部给核对过的。”说完就低下头继续编筐,不再说话。
徐远又走了几家。村民们或茫然、或敷衍的态度出奇地一致。问及补偿款是否按时足额拿到、对面积有没有异议,回答都是“拿到了吧”、“没啥意见”、“村上都弄明白了”。
这种诡异的“太平景象”,与石泉村的沉默恐惧相比,更像是被精心排练过的场景,一切都符合某种预设的“规范”,但缺少了活人的真实气息。如果说石泉的沉默是被强压之下的恐惧,下洼的平静则像是被格式化后的空洞。这种整齐划一的“规范”,本身就透着不正常的气息。
老王远远靠在车边,目光看似无意地扫过一个刚从山坳里下来的、穿着沾满红褐色泥土胶鞋的汉子。那汉子脚步匆匆,看到老王和站在公示栏旁的徐远时,眼中闪过一丝惊慌,立刻低下头快步走进了旁边一条窄巷。老王眉毛微微挑了一下。
徐远在村里没有深挖。他知道,在这种滴水不漏的“规范”场景下,除非找到突破口,否则难有实质收获。他回到车上,脸色越发深沉。
“徐书记,回镇里?快中午了。”老王问。
徐远点点头。
车子驶离下洼村。驶出一段距离后,老王看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村庄轮廓,像是闲聊般又冒出一句:“下洼村那土地员老张……以前也是个火暴脾气……现在……啧,烟瘾大的很……”
这句话没头没尾,像是在谈论一个无关人的习惯。但徐远瞬间捕捉到了关键信息:土地员老张!正是信访摘要里提到的负责“现场复核”和提供“附后照片”的人!一个火暴脾气的人变得沉默寡言、烟瘾奇大?这其中经历了什么?面对的是什么级别的压力或者……某种程度的“认命”或“补偿”?那汉子身上可疑的红褐色泥土(像不像孙家墙根那颜色?)和老张的烟瘾,构成了一条无形的连线,指向了这个看似“干净”的村庄内部,可能存在着某种不能为外人道的交易或胁迫。
车窗外,依旧是连绵起伏的白色地膜海洋,在正午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目的光,像一个巨大的谜面,包裹着无数个沉默或格式化村庄里的谜。
车子还没驶进镇政府大院,徐远的手机响了。是彭建伟。
“徐书记!您在哪儿?好消息!”彭建伟的声音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丰登集团的郭总!今天下午临时决定亲自来镇上,想先单独跟您见一面!郭总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实在难得!赵总那边说已经在丰泽园定了最大的雅间,中午请您赏光!钱镇长也在那边等着了!”
彭建伟语速很快,生怕徐远拒绝。“项目资料最后几个核心数据,郭总那边也能当面和您沟通一下!对下周迎检至关重要!这可是沟通的好机会!”
郭四海终于现身了。在这个他刚刚走访完信访重灾区、深感疑云重重的时候,这位“粮仓”的主人发出了明确的邀请。是礼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