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承上启下
,去年油镬案时曾吸住毒油,此刻正蹭着铁丝发出“滋滋”的响声,“铁丝怕棉,就像毒油怕艾草——当年嘉靖爷烧铁丝坊时,就是用棉甲裹着铜模!”
大牛扯下腰间的布腰带——那是用货郎留下的糖葫芦草签编的,草签上还沾着糖霜,此刻缠上铁丝,竟让“锁魂纹”渐渐模糊。老王撕开衣襟,露出里面打着补丁的汗衫——补丁布上的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股子人间的烟火气,正是破“索魂阵”的“凡心咒”。
:破索的凡心
当:棉絮镇魂
嘉靖三十九年冬,应天府下了:漏夜腰牌
嘉靖四十年夏,应天府的蝉鸣在青瓦上烫出焦痕。张小帅攥着半块浸透盐水的粗布,敷在发烫的额角——后巷的凉茶铺早关了门,唯有墙角的老井还透着湿气,他蹲在井台边,看自己映在水面的影子:飞鱼服领口磨出毛边,腰间的缺角腰牌歪在一侧,獬豸纹的残角上还沾着今早追贼时蹭到的泥点。
“站住!”巡夜的梆子声突然在巷口炸开,他下意识摸向腰牌,指尖却只触到粗布补丁——昨儿老王婆娘帮他缝补时,嫌腰牌绳结太旧,换了根新搓的棉绳,此刻绳头还散着草腥味。远处传来木板抬动的“吱呀”声,两个裹着皂衣的身影踉跄而过,竹床上的青布拖在地上,露出半截缠着铁链的脚。
“哪个班房的?抬的什么人?”他扬声喊道,嗓子因中暑发哑。自打去年破了钩魂索案,他们“清风班”虽挂了“正经班”的牌子,例银却还是照“编外”发,连提审犯人的腰牌佩饰都没配齐,此刻他腰间晃荡的,不过是块没刻“提刑”二字的旧牌。
抬床的衙役停在阴影里,为首的扭头时,灯笼光映过他下颌的黑痣——是李典史的亲信张二。“张旗牌问啥?”对方的语气带着不耐,青布下的铁链发出“哗啦”声,“李典史吩咐了,这是‘私刑犯’,送乱葬岗前先‘过堂’——您老刚升小旗,别管闲事。”
张小帅盯着竹床上露出的脚踝——那里凝着片暗红的血痂,形状竟像朵半开的荼蘼花。他忽然想起上个月城西药铺的案子:老大夫暴毙家中,药柜里少了半瓶“麻沸散”,现场留下的脚印旁,就画着朵用炭笔勾的荼蘼——和这血痂的形状,分毫不差。
“放下。”他往前踏了半步,腰牌上的獬豸纹蹭过井台的青苔,“乱葬岗的规矩,无名尸需得经仵作验伤,何况这人还活着——李典史纵私刑,我去按察使衙门递手本。”
张二的脸色变了变,身后的衙役突然抄起抬床的木杠:“张小帅,别给脸不要脸!你当这应天府衙是你家厨房?没提审权还敢管……”
话未说完,竹床上的“尸体”突然抽搐,青布掀开一角,露出张苍白的脸——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左眼蒙着血帕,右手指缝间掉出粒褐色的药丸,正是药铺丢失的麻沸散。张小帅猛地扯下少年的血帕,看见他眼窝处缠着细如发丝的银线,线尾系着颗极小的獬豸纹银珠——那是锦衣卫提刑司专用的“锁魂钉”,传说能钉住犯人的痛觉神经,让其生不如死。
:荼蘼血痂
应天府衙的地牢里,霉味混着铁锈味扑面而来。
少年蜷缩在稻草堆里,眼窝的银线已被小心挑出,大牛的鬼头刀架在张二脖子上,刀把上的红布蹭到对方衣襟,竟沾了片暗黄的药渍——正是麻沸散的痕迹。“说,谁让你用锁魂钉?”老王举着灯笼凑近,光焰映得张二下颌的黑痣发颤,“这银珠刻着‘提刑司’的暗纹,你从哪儿弄的?”
张二的牙齿打着颤,视线不住飘向地牢角落的排水口:“是……是李典史给的!他说这年头,对付‘刺头’就得用狠的……这少年偷了药铺的麻沸散,本该送官,可李典史说,他爹当年是……”
话未说完,排水口突然传来“簌簌”声,像有老鼠拖着重物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