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单元6:东厂来抢功续
了,里面露出的木头刻着‘卯时三刻’——和丹炉开鼎的时辰一样!”
炭油灯忽然爆起青焰——是镇魂铃暗格里的碎瓷片在发烫,釉面血渍对着舆图上的“御书房东角柱”,竟显出极淡的朱笔痕迹。张小帅摸出算筹刀,刀刃轻刮柱漆——剥落的朱红下,果然刻着歪扭的“算”字,笔画间嵌着丹砂粉,正是皇帝常用的“御笔丹砂”。
“这柱子是当年修豹房时立的。”老王忽然想起内官监旧档里的记载,“陛下亲选的‘地脉吉位’,说是‘目算地火,竹镇天权’——竹为算筹,目为丹炉,竟拿算筹阵当丹炉的‘镇物’。”算筹刀划开柱心,里面掉出卷黄绫——朱笔歪扭的《炼丹算经》,每页边角都画着歪“算”字,其中一页写着:“卯时三刻,地火通星,需以‘人目’镇之。”
“‘人目’……”张小帅盯着黄绫上的丹砂批注,“不是器物,是活人的眼睛——马员外当年坠井,怕是发现了柱子里的秘密。”他忽然想起小囡说的“灯笼乌龟纹”,舆图上的御花园炼丹井,井栏石缝里嵌着的,正是刻着玄龟纹的算筹残片,“陛下用算筹阵镇丹炉,却把‘阵眼’藏在灯笼和柱子里——歪扭的‘算’字,就是破阵的‘逆位’。”
子时初刻,张小帅揣着黄绫混进御花园——宫灯纱面上的朱笔“算”字在夜风中晃成斜线,正对着炼丹井的玄龟纹井栏。他摸出算筹刀,刀刃轻叩井栏石——’——当年挡过丹砂火,现在镇着市井邪,比东厂的飞鱼服威风多了。”
小囡抱着陶罐跑进来,罐里的红蚂蚁驮着碎瓷片,竟在盾面凹痕处排出“安”字——瓷片是从御药房废墟捡的,釉面还留着当年“弘德殿制”的残痕,此刻却被蚂蚁触角蹭上了灯笼铺的灯油,映着暮色发暖。她踮脚往盾面贴算筹符,浆糊刷子蹭到“算筹镇邪”的“邪”字,竟把半边笔画抹成了笑脸。
“这样才对嘛!”大牛望着盾面的歪字笑,想起上个月在西市牌楼,这面盾曾砸开赤硝车的木箱,救出三个被当“活料”的孩子,“当年我爹说,锅盖盾就得有烟火气——以前挡过菜刀,现在挡绣春刀,往后啊,还得替街坊挡西风呢!”他忽然指着盾面凹痕,那里积着的灯油竟映出个“人”字,“你瞧,凹痕里藏着光呢!”
暮色渐浓时,灯笼铺的油灯亮了——不是顺天府的官灯,是小囡用炊饼油纸糊的,灯芯漂在香油里,映着盾面的“算筹镇邪”四字,把“邪”字的歪勾照得像根翘起的筷子。老王往盾面布条上刷了层薄漆——不是丹砂红,是炊饼铺老板送的枣泥色,混着面香,竟把当年的血腥气盖了个干净。
“记得:暮色里的碎瓷龙吟
暮春的风卷着杨花扑向门楣,“平安殡葬”的木牌被吹得轻晃,“安”字的宝盖头歪向一侧,倒像顶戴了三年的毡帽——那是老王从旧货摊淘来的,原是顺天府旧衙的匾额,锯掉“顺天”二字,只剩“平安”二字带着包浆的暖。张小帅倚着门框,镇魂铃在檐角轻响,铜铃边缘的缺口处缠着红绳,那是小囡用三个月攒的碎布编的,绳头还坠着粒炊饼渣磨成的珠子。
“头儿,该挂灯了。”大牛扛着新糊的算筹灯走过,灯罩是用御药房旧窗纱改的,纱面上用丹砂画着歪扭的“平”字——竹头短了三分,倒像根戳进土里的算筹。他忽然指着张小帅袖口:“碎瓷片还带着?那纹路看着像龙,可边角都磕缺了,倒像被算筹戳掉的鳞。”
碎瓷片在袖中发烫,暗纹里的鎏金残片蹭着布料,映出半枚“弘德殿”的殿角——那是从豹房丹炉废墟里捡的,龙形暗纹缺了左爪,爪心处却留着极浅的“人”字刻痕。张小帅摸着瓷片边缘的缺口,想起三年前那个血夜,马员外将碎瓷塞进他掌心:“龙鳞再硬,也怕算筹戳——记住,人比龙大。”
镇魂铃忽然爆起清越的响——不是查案时的急鸣,是风穿过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