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单元6:东厂来抢功续
舌缺口,带出的长音,像声叹气,又像声轻笑。远处传来童谣声,孩子们踩着青石板蹦跳,竹蜻蜓敲着锅盖盾的节奏:“算筹刀,绣春鞘,皇宫深处藏火苗——火苗烧了龙鳞甲,露出底下人牙爪!”歌声里混着炊饼铺的香气,麦香裹着丹砂残味,竟成了这巷口独有的烟火气。
“孩子们把故事唱成谣了。”老王擦着绣春刀走来,刀身新漆的暖黄里泛着细金——那是小囡偷偷掺的柳花粉,说是“给刀穿件春天的衣裳”。他盯着张小帅手中的碎瓷,龙形暗纹的缺口处,隐约能看见当年丹炉火光映出的“人”影,“这碎瓷该收进匣子里——往后的日子,不用再跟龙鳞较劲了。”
碎瓷片在暮色里闪了闪,鎏金残片映着“平安殡葬”的木牌,“平”字的一竖正巧戳在龙形暗纹的“七寸”处。张小帅忽然笑了,将碎瓷片嵌进门框裂缝——那里早刻着马员外的算筹符,竹头朝左,目字带刃,此刻与碎瓷的龙纹相触,竟在门上投出个“囚”字影子,却被杨花扑成了“人”形。
“龙鳞蛰伏,可人心醒了。”他望着街角的慈幼院,新糊的灯笼在窗棂间晃成串,每盏灯上都画着歪扭的算筹——那是孩子们跟着小囡学的,竹头画成糖葫芦,目字变成笑眼。三年前埋着“活料”名录的井台,如今种着棵歪脖子柳,树根处嵌着半块炊饼——不知哪个孩子偷偷放的,说是“给地下的叔叔阿姨尝尝甜”。
镇魂铃又响了,这次混着更夫的梆子声——不是报时,是敲着新创的调子:“一敲算筹破邪祟,二敲绣春护街坊,三敲灯笼照夜路,四敲炊饼暖肚肠——”大牛跟着调子拍盾,锅盖盾的凹痕里积着杨花,竟在暮色里显出个“春”字,边缘缠着的玄龟纹布条早褪了色,露出底下用红笔写的“人”字。
小囡抱着陶罐跑过来,罐里的红蚂蚁驮着碎瓷片——不是弘德殿的残片,是孩子们用陶土捏的“小龙”,龙背上歪歪扭扭刻着“不咬人”三个字。她踮脚把“小龙”放在门框裂缝旁,碎瓷龙与真瓷片的残纹相衬,竟拼成个蜷着的“算”字——竹头是龙尾,目字是龙身,算筹的横杠,正巧戳在龙鳞的缝隙里。
“你看,小龙在给算筹当枕头呢!”小囡指着瓷片笑,指尖沾着的丹砂粉落在门框上,把“平安”二字的笔画染得发红,“刘掌柜说,龙鳞缝里能长草,就像咱们的灯笼铺,破破烂烂的,却能长出光来。”她忽然看见门框裂缝里的碎瓷片,龙形暗纹的缺口处,不知何时落了片杨花,竟像给龙鳞补了块软乎乎的“云”。
暮色渐浓时,殡葬事务所的油灯亮了——不是冷白的官灯,是用鱼油熬的暖黄灯,灯芯滋滋响着,映着门框上的碎瓷片,把龙形暗纹的缺口照得透亮。张小帅摸着裂缝里的瓷片,指尖触到当年马员外刻的“人”字——虽浅,却比任何龙纹都深刻,像道钉进时光里的算筹,永远指着人间的方向。
远处的皇宫飘来缕青烟——不是丹砂火,是御膳房的炊烟,混着杨花,竟有了些人间味。张小帅望着烟缕,想起最后一次见皇帝时,对方盯着他袖口的碎瓷片,忽然问:“卿可知龙为何有鳞?”那时他攥着算筹答:“龙鳞护的是天威,可算筹戳的,是天威下的人心。”此刻看着暮色里的碎瓷,忽然觉得龙鳞的光淡了,反倒是瓷片缺口处漏的光,暖烘烘的,像灯笼铺的灯,像慈幼院的柳,像小囡手里的红蚂蚁,一点点,把曾经的寒,酿成了春。
更夫敲着梆子走过,灯笼铺的光映在他肩头,把“平安”二字拉得老长——“平”字的竖划扫过碎瓷片,“安”字的宝盖盖住龙形暗纹,合起来,竟像幅“人镇龙鳞”的画。老王忽然指着门框裂缝:“你瞧,碎瓷片上的龙尾,正对着咱‘平安’的‘平’——当年马大爷说的‘平龙鳞’,原是这么个平法。”
小囡忽然举起陶罐,红蚂蚁竟在碎瓷片上排出“归”字——不是归位的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