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单元6:东厂来抢功续
土捏的“算筹蚁”,每只蚂蚁背上都刻着歪扭的“安”字。她踮脚把陶罐放在刀鞘旁,碎瓷片碰着刀鞘刻痕,竟发出清响,“头儿,刘掌柜说今儿有个老太监来订棺材,棺头要画算筹符——他说,以前在豹房当差,见过马大爷的灯笼。”
碎瓷片在罐口晃了晃,映着灯笼光,竟把“算”字影子投在刀鞘上,竹头笔画正好指着刀柄红绳。张小帅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血夜,马大爷塞给他碎瓷片时,掌心也是这么暖,带着丹砂味和竹香,“老太监们的账,咱们早该算了——当年砌进丹炉的砖,现在该拆了,给他们铺条回家的路。”
夜风裹着药香掠过灯笼,灯面“算”字的竹头被吹得偏了偏,却在刀鞘上投出更亮的光。老王摸出怀里的算筹——那是马大爷的临终遗物,竹面“离火”二字早已被手汗磨得模糊,却在灯笼光里,显出极浅的“人”字,“小帅,还记得马大爷最后说的话么?‘算筹不是刀,是给活人暖手、给死人引路的棍。’你瞧现在,咱这刀鞘里藏的,可不就是根带着暖的棍?”
更声渐近,
龙鳞缝里的算筹火
正德九年腊月廿三,紫禁城的琉璃瓦结着薄冰,东厂诏狱的砖缝里却渗出热气——那是地牢丹炉烧了整夜,把“活料”的血熬成丹砂膏的味道。张小帅贴着诏狱后墙,指尖捏着半片碎瓷,龙形暗纹的缺爪处抵着掌心烫疤,釉面冰裂纹里的暗红斑点,竟与墙缝里渗出的丹砂液一个颜色。
“头儿,第三盏孔明灯。”大牛压低声音,锅盖盾面的“灭口”血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那是三天前从东厂番子手里抢的,盾边缠着的玄龟纹布条,此刻正吸着墙缝里的丹砂液,晕开个歪扭的“囚”字。张小帅望着夜空,第三盏孔明灯正掠过午门,灯面画着的火德真君像,手里的丹勺竟滴着血,“马大爷笔记里说,每月廿三,内官监会用‘活料’血给真君像‘开眼’——灯上的血,怕是新收的杂役。”
碎瓷片在袖中发烫,爪心的“人”字刻痕蹭着袖里的算筹——那是马员外临终前掰断的“离火筹”,竹面“离”字的火角缺了三分,正合诏狱地牢的“丙午火位”。他忽然想起慈幼院井台的血书:“龙鳞有缝,算筹可入”——此刻盯着午门城楼的琉璃瓦,龙形脊兽的鳞片间,果然嵌着块带算筹刻痕的青砖。
“走密道。”他敲了敲墙缝里的丹砂砖,三长两短——这是马大爷当年和工匠约的暗号。砖缝忽然“咔嗒”作响,露出半尺见方的洞口,里面飘出的不是潮气,是混着铅粉的丹砂味。大牛忽然指着洞口砖面:“头儿,有字!”借月光凑近,只见“戊申年冬,匠户李二顺”的刻痕旁,新添了道极浅的爪印——像有人临死前,用指甲抠出的“救”字。
地牢丹炉的轰鸣隔着砖墙传来,混着小太监的尖笑:“这炉‘龙虎丹’缺个‘人心引’,听说顺天府新抓了个画春宫图的,正好挖心——”张小帅攥紧算筹,竹面的“离”字火角对着丹炉方向,竟微微发烫。密道砖缝里渗出的丹砂液顺着算筹流到掌心,烫疤忽然发紧——三年前在豹房,他亲眼看见王承恩把杂役按进丹炉,炉壁上的龙形浮雕,爪心刻的正是“人”字。
“头儿,前面有光!”大牛的盾面蹭到密道顶的钟乳石,掉下的不是石屑,是晒干的人血——这密道根本不是排水道,是内官监的“活料”运输通道。前方拐角处,盏羊皮灯晃着幽光,灯面上画着的玄龟,龟甲网格里写满编号:“丙字七号,缺左臂,供骨”“丁字十三,目盲,供眼”……张小帅忽然想起马员外的账本,每笔“丹材”进项旁,都画着个歪扭的“算”字——不是计算,是算帐。
羊皮灯突然爆起灯花,照亮拐角处的铁笼——里面缩着个少年,袖口绣着“内官监”的火德纹,手腕刻着“戊字五”的编号,正是三天前失踪的慈幼院孤儿。“他们说…说我爹是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