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北伐当先锋
芝麻李看向赵均用,后者会意,回答了这个问题。
“单论河南江北行省,这几年被朝廷逼得倾家荡产者不知凡几,多了不敢说,愿跟着造反的大户一两成总是有的。
江南诸行省皆是南宋故地,朝廷压榨一直最狠,人丁繁盛又远胜江北,南人一旦造反,形势只会比江北更烈。”
一两成人参与造反看似不多,其实已经非常恐怖了。
毕竟,任何时代,安稳过日子的百姓才是大多数。
石山知道原历史位面元末大起义大致如此,暗赞赵均用眼光毒辣。
“既如此,元帅何不广发檄文,历数鞑子残民无道之举,诚邀天下豪杰共讨暴元?”
芝麻李借白莲教名义起事,自然知道白莲教造反的“光辉历史”。
远的不说,只说最近两次。
至元四年(1338年),江西行省袁州路白莲教徒周子旺、彭莹玉聚五千余造反,这次起义虽然很快覆灭,却因周子旺称周王改年号,而闹出好大动静。
至正八年(1348年),袁州路万载县白莲教徒彭国玉发动起义失败,潜逃至黄州路麻城县,联合当地白莲教徒邹普胜再次发动起义。
彭、邹两部合众数万,以红巾为号,这便是最早的红巾军了。
其部虽然遭受官军围堵,避入大别山中,却始终高举反元旗帜,名声逐渐传开。
麻城与颍州直线距离仅六百里,韩山童举义时选择红巾作为标志,自然不是啥巧合。
芝麻李蹭白莲教和红巾军热度起事,只因清楚自己声望不够。
北方白莲教主起事,都要扯有竞争关系的南方教派虎皮,他一个伪信徒又如何敢强出风头,徒惹天下人嗤笑?
“不瞒石兄弟,这事俺们起兵后就在做了,只是动静小了些,只邀了就近几个州县的好汉,莫非,还要再远一点?”
芝麻李这话说得比较委婉,彭二郎则直白得多。
“小石兄弟,老话说远水不解近渴,俺们正缺得用的人,派人到其他路府鼓动好汉造反,成了也帮不了俺们,败了白费力气。”
除了抚须沉思的赵均用,其余头领皆面露疑惑,显然都不认可石山的说法。
石山心知不帮他们打开视野,自己也难逃徐州这个泥沼。
“听说颍州义军已经打到了南阳府,和徐州隔着好几百里。但咱们起事不还是牵制了官军,让朝廷不能全力围剿颍州义军么?”
道理很简单,彭二郎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关窍。
“石兄弟的意思是举旗造反的好汉越多,官军就越分散,俺们就越容易打出去?”
石山点头,肯定了彭二郎的话,又补充道:
“大元虽大,朝廷短时间内能签发的兵马却有定数,各地好汉每拉走一个青壮造反,朝廷就要少签一个兵。
再一个,正如赵将军所言,这天下早就成了遇火就燃的干柴堆,元帅没收到颍州檄文,不也起事了?
只是,群龙不可无首,各地义军若是各自为战,迟早会被朝廷逐个击破。
咱们抢发檄文,不只是鼓动天下豪杰一起推翻暴元,更重要的是旗帜鲜明地统合讨元义军,这就是所谓的‘大义’啊!”
芝麻李暗自咀嚼着“统合”“大义”两词,敏锐意识到抢发檄文有利可图,再看向赵均用的眼光,便多了征询之意。
赵均用一开口,就抓住了问题关键。
“大义是好,可颍州起事在先,咱们在后,兵马少又没打过几场胜仗,声望不足,拿什么号召群雄?难不成编造一个前朝贵胄糊弄人?”
韩山童起事时就曾诈称自己是宋徽宗八世孙,只因死得早,这则消息流传不广,赵均用就没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