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生路在何方
    大军在外征战,不就近征缴粮食,就要从百余里外的徐州城一路转运。

    徐州虽然不缺粮,却也经不起如此消耗。

    何况,不趁机消耗掉各村社“多余的”人力物力,难道坐等官军打回来征用?

    比起石山当初的“自觉献纳”,彭、赵联军少了很多顾虑,各村若有不服者,正好杀了分其家资。

    石山清楚自己的地位,只是严格约束本部人马,没有不合时宜地提任何意见。

    实际上,彭、赵二人就没再召见过石山,他就是想提意见,也见不着人。

    联军出徐州城时仅六千人,会师当日已超万人,之后每天都在快速扩张。

    石山身在后军,感受最深的就是行军队列越拉越长,其部与中军的距离,最初只有三里,两日后就拉到了十里。

    大军一路向南,便如滚雪球般不断膨胀,参与征粮的将士腰包渐鼓,士气也越发旺盛,只是沿途留下了一片血与火。

    除了征粮拉丁制造的恐慌,大军本身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兵马过万,无边无沿。

    上万人马长距离行军,涉及路线勘察、外围巡戒、通信联络、饮食保障、宿营地划分等事项,必须考虑天气、风向、水源等复杂因素。

    彭二郎和赵均用虽是能力出众的一方豪杰,但首次组织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仍不可避免的出现诸多疏漏。

    首先是随着裹挟的百姓不断增多,行军速度快速下降。

    会师当日,大军尚行进了三十四里,两日后就降至二十五里。

    石山有意观摩的立营技巧也没学到,因骡马、大车不足,大军携带物资有限,军帐尤其缺乏,各部立营基本没有规制,非常混乱。

    有分散强占民宅的,有集中睡在祠堂的,也有拆毁民庐搭建营地的,还有仗着尚未入冬结草而卧者,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部分营地管理也极为混乱,比如最初设置灶台不注意风向,且分散各处,一旦做饭,整个营地就烟熏火燎。

    还有就是卫生问题,每日拔营,人、马粪便遍地。

    得亏刘福通起义在前,元廷大军被牵制。

    不然的话,汉末长社之战可能就会重演了。

    随之快速恶化的还有后勤保障,菜蔬肉食短缺倒是不打紧,底层士卒投军前常年饿肚子,现在好歹能吃饱,也没啥好抱怨的。

    但做饭所需的柴火和干净饮用水供应不足,则颇有些让人头大。

    淮北平原水道纵横,即便这几年水旱交替,还是不缺饮用水。

    只是水源再多,也遭不住上万人马密集消耗和污染,衣袍脏点身上臭点石山都能忍,飘着人屎驴尿马粪的浑水,他是真不敢喝。

    这个时代医疗水平还很低,各种疫病反复爆发,一场小小的伤寒都能死人无数。

    行军打仗时人马高度集中,卫生条件很差,最忌食用夹生食物、饮用不洁水源,营中污秽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疾疫爆发。

    每天宿营,寻找饮水和干柴都要耗费大量时间。

    如此走走停停,等“红心营”赶至宿州城下时,先行赶到的彭、赵大军早就扎好了营盘,并已经展开了对城池的攻势。

    赵均用部负责主攻,部署在宿州城东、北两面,彭二郎部驻守宿州西面大营,主要任务是助攻,并负责阻截归德方向的朝廷援军。

    大军加上强拉的民夫,总数已经超过两万,联营数里,场面极为壮观。

    彭、赵二人交给石山的任务是前往宿州南面,警戒涣水(下游称浍河)南岸可能来援的安丰路元军,并在宿州城破后,拦截可能出现的逃敌。

    只是,大元各路府之间相互以邻为壑是传统,没有朝廷或行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扫元简介 >扫元目录 > 第四十一章 生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