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6章 吴班篇——蜀汉孤灯
似乎想说什么,却只发出一阵模糊的、带着血腥气的呛咳。

    “走!快护陛下往西!”我嘶声力竭地大吼,和侍卫们架着陛下,一头扎进更深的、尚未完全被火魔吞噬的山林阴影之中。背后,是炼狱般的火海,是无数蜀中子弟绝望的哭喊,是帝国雄心被付之一炬的滔天巨响。每一步踏出,都沉重得如同踩在滚烫的烙铁上,烙铁下,是蜀汉气运的余烬。

    建兴三年春,成都丞相府的书斋。空气中弥漫着新墨与陈旧竹简混合的特殊气味,沉静而肃穆。我垂手立于下首,目光落在书案后那人身上。

    诸葛丞相端坐如松,一身半旧的葛布深衣,洗得发白。他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文牍之中,手中笔走龙蛇,批阅着来自各郡县和边关的文书。案头一盏清油灯,灯焰稳定地燃烧着,映着他清癯而专注的侧脸,眼窝下是浓重的青影,如同刀刻。书斋内只有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以及灯芯偶尔爆裂的轻微噼啪。这沉静,却比千军万马的喧嚣更令人心生敬畏。

    “丞相,南中诸郡急报。”一个沉稳的声音打破寂静。长史杨仪捧着一卷新到的军报,躬身呈上。

    丞相搁下笔,接过军报,展开。他的眉头先是微蹙,旋即舒展开,眼中闪过一丝洞察秋毫的了然。他并未抬头,目光依旧停留在军报上,口中却清晰地说道:“吴班。”

    “末将在!”我心头一凛,立刻抱拳应声,腰杆挺得笔直。

    “孟获恃险复叛,裹挟数洞蛮兵,袭扰永昌、越嶲。其势看似汹汹,然则……”他略作停顿,手指在军报上某处轻轻一点,仿佛点中了敌军命脉,“粮道绵长,人心未附。彼辈所恃者,山林之险与一时之蛮勇耳。汝久在军中,颇知地理。今命你为行军司马,随护军陈到将军,领本部三千健卒,自牂牁道先行,为大军前驱,扫清道路,扼守险隘。切记,南中瘴疠之地,当约束士卒,慎用其力,遇蛮兵,非迫不得已,勿轻启战端。大军随后便至。”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沉稳有力,每一个指令都带着穿透迷雾的明澈。没有激昂的鼓动,只有对敌我形势洞若观火的剖析和冷静到极致的部署。那盏油灯的光芒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动,仿佛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末将领命!”我大声应道,心中那因夷陵惨败而蒙尘的郁结,仿佛被这沉静而充满力量的话语瞬间涤荡干净。一种久违的、名为“希望”的东西,在胸腔里重新点燃。丞相的目光终于从军报上抬起,在我脸上停留了一瞬。那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人心的力量,仿佛看穿了我此刻翻腾的心绪。他微微颔首,并未多言,只道:“速去整备,不得延误。”

    “是!”我再次抱拳,深深一躬,转身大步走出书斋。春日午后的阳光有些晃眼,但比起书斋内那盏孤灯的微光,丞相那平静话语里蕴含的千钧之力,更能穿透迷雾,照亮前路。我握紧了腰间的刀柄,步伐坚定。丞相在,蜀汉的天,就塌不下来。

    建兴五年的南中,雨季漫长而酷烈。连绵的雨水将山道泡成了泥潭,每一步下去都深可没膝,粘稠的黄泥死死咬住靴子和马蹄,拔出来时发出令人牙酸的“噗嗤”声。丛林里蒸腾着浓重的湿气,混合着腐烂草木和不知名毒虫瘴疠的腥甜气味,吸进肺里,又闷又沉,像堵着一块湿透的破布。闷热如同巨大的蒸笼,厚重的皮甲贴在身上,早已被汗水、雨水和泥浆浸透,沉甸甸地箍着身体,每一次喘息都带着灼痛。

    “跟上!快!”我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和汗水,嘶哑地催促着身后艰难跋涉的队伍。士兵们个个脸色蜡黄,嘴唇干裂,眼神因疲惫和潜在的疫病威胁而显得有些呆滞。沉重的铠甲在泥泞中跋涉,消耗着他们本就被瘴气削弱的气力。不断有人倒下,被迅速抬到临时搭建的、四面透风的简陋棚子里。军医焦头烂额,有限的草药在肆虐的瘴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国:枭雄独白简介 >三国:枭雄独白目录 > 第136章 吴班篇——蜀汉孤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