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6章 吴班篇——蜀汉孤灯
中一片冰凉。那冰寒,并非来自肉体,而是源于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丞相的谋划,数万将士的血汗,陇右三郡刚刚点燃的希望之火……竟因一隅之地的倾覆,尽付东流!这种功败垂成的巨大失落,比当年夷陵烈火焚身时的灼痛,更令人窒息。它抽空了所有的力气,只留下无尽的、沉重的虚无。

    中军大帐内,气氛更是压抑到了极点。丞相端坐案后,灯火映着他苍白如纸的脸颊和深陷的眼窝,那里面仿佛盛着整个祁山的冰雪。他手中握着一份薄薄的请罪书,是刚从汉中加急送来的。他久久地凝视着那几行字,手指的骨节因用力而泛白,微微颤抖着。帐内诸将,皆屏息垂首,无人敢发出半点声响。空气凝固了,只有灯芯燃烧时极其微弱的噼啪声,像是某种东西在无声地碎裂。

    终于,丞相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帐下诸将。那目光依旧深邃,却仿佛被抽走了某种支撑的魂灵,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和深不见底的悲凉。他的声音沙哑低沉,每一个字都像是从沉重的磨盘下艰难碾出:

    “街亭……街亭之失,非战之罪,乃亮……用人不明之过也。”

    这句话如同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帐内响起一片压抑的、倒抽冷气的声音。我看见马谡的老部下王平,猛地抬起头,嘴唇剧烈地哆嗦着,虎目含泪,死死盯着丞相,最终却只是重重地垂下头去,肩膀无声地耸动。

    “传令……收兵。上疏陛下,自请贬黜。”丞相的声音更低了,带着一种令人心碎的虚弱,“大军……徐徐退还汉中。各部……务必约束士卒,严整行伍,不得再生枝节,扰我百姓……”

    他挥了挥手,那动作显得异常沉重和迟缓,仿佛耗尽了全身的力气。“都……下去准备吧。”

    诸将默默行礼,鱼贯退出大帐。我走在最后,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案后那盏孤灯的光晕里,丞相的身影显得异常单薄、佝偻。他依旧保持着端坐的姿态,一只手撑着额头,宽大的袍袖垂落下来,遮住了他的面容。只有那微微颤抖的肩膀,在昏黄的灯影里,勾勒出一个承载着整个帝国倾颓之重的、无比孤寂和悲伤的轮廓。

    帐外的寒风呜咽着卷过辕门,扬起地上的残雪和尘土。我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那寒意,从祁山之巅一直冻透到心底最深处。街亭的霜雪,终究是覆盖了一切。

    建兴九年,陇右的秋日,天空高远,带着一种洗练过的湛蓝。我驻马西县郊外一处高坡,身后是整齐肃立的数千劲卒,玄甲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劲风吹拂着军旗,猎猎作响。极目远眺,渭水如带,蜿蜒东去。对岸,魏军雍州刺史郭淮的大营依山傍水,壁垒森严,旌旗在望。

    “将军,郭淮老贼深沟高垒,避而不战,分明是怯了!”身旁的副将看着对岸沉寂的敌营,语气带着几分焦躁和不甘。

    我没有立刻回答,目光依旧锐利地扫视着魏营的布局。郭淮用兵持重,绝非易与之辈。他坚守不出,是想耗到我军粮尽?还是另有所图?丞相大军的动向……我心中念头急转。此番北出陇西,名为牵制郭淮,实则是为丞相亲率的主力大军暗度陈仓、兵出祁山创造战机。我这里的声势越大,吸引的魏军目光越多,丞相那边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怯?”我嘴角勾起一丝冷硬的弧度,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周围将校耳中,“郭伯济老谋深算,岂是怯战?他是在等,等我们粮尽,等我们急躁,等我们露出破绽。”

    我猛地一挥手,指向对岸魏营:“传令!各营轮番出阵,每日辰、午、申三时,至渭水岸边,擂鼓呐喊,挑战叫骂!弓弩手于岸边列阵,引而不发!多树旌旗,广布疑兵,入夜则遍燃篝火,务使对岸彻夜不得安宁!”

    “将军,如此……是否太过张扬?若郭淮倾巢来攻……”一名校尉有些迟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国:枭雄独白简介 >三国:枭雄独白目录 > 第136章 吴班篇——蜀汉孤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