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5章 空谈不误国
    崇祯傻傻高兴了一阵子后,终于又冷静了下来。

    自已当初规划的逃亡计划,那可是名副其实的逃亡计划。就是纯粹的逃亡活命,先活下来再说。以后就是归隐山林老死田埂之下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毕竟自已前世就出生于农民家庭,一些农活也是让过的,老死田埂也不算是辱没了祖宗。

    当然了,这样的想法在有志青年看来,是有些没出息。

    然而哪个男儿的胸中没有远方,那个男儿不想建立一番功业留名青史呢?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自已若要干一番大事的话,崇祯这块招牌还能用吗?

    亡国之君、刚愎自用、滥杀功臣,那真不是一般的差劲啊。

    那么李锐或者李公子这块招牌呢(问题有招牌吗?),籍籍无名,资质平庸,无亲无故无背景,也似乎只能归隐山林了。

    这……?果真是一思考人生就头疼啊!

    大明三百年,臣民一亿八千万,朝堂乡野间必有忠义之士,他们还是忠于大明忠于老朱家的。

    显然崇祯这块招牌还是远强于李公子的。虽然自已眼下狼狈不堪,身边无一兵一卒,但他日筹划一番重等巅峰也不是不可能。

    三十五岁在职场已经就没人要了,好在大明时期没有年龄歧视这回事,所以崇祯这三十多岁从零开始重回巅峰之路,也是完全有可能走得通的,甚至是有各种各样的可能。

    胸无良策安天下,心有豪情过今朝。没错,眼下能冷静地活过每一天那也是需要万丈豪情支撑的!

    不提崇祯忧国忧民记脑子理想豪情,王承恩与阎应元却是聊得可以。

    原来阎应元是家中长子,赴江阴任职典史时,为能够照顾母亲(阎父几年前已经去世),遂与母亲一通前往,其弟仍旧住在通州老家。

    最近两年北方战乱益频,家书难通,母亲挂念老家弟弟。阎应元便请假回乡,希望能接弟弟一家一通到江阴生活。

    不幸的是,老家去年遭建奴劫掠,乡民或死或逃,如今十室九空。多方打听竟然不知道弟弟是死是活,所在何方。正要返程又遇上闯贼围困京师,所幸有惊无险终于搭上了南下的客船。

    两人一边聊着一边又是叹息:当今圣上究竟造了什么孽,竟是眼睁睁把大明江山给葬送成这般模样。

    崇祯坐在边上,脸上是一阵青一阵紫。他想,如果此刻坦白了自已的真实身份,阎应元会不会一刀把自已砍了,替万民除害?

    根据正史的记载,阎应元应该不是这样的人,他忠贞l国,知兵机,得民心,虽然他只是个没有编制的公安局长。

    说到编制,大明时期,一个县衙内,有编制的绝对不会超过五人,衙门内其他人员只能说是吃财政的,却没有吏部的编制。

    为了三十五岁重新创业,为了重新擦亮大明帝国的招牌,崇祯在必要时侯是一定要坦白自已的真实身份的,最起码要对眼前的阎局长坦白交代。

    眼前乘船南下,人多嘴杂,自然是不适合,但是可以考虑先把自已的太监身份给拿掉!

    崇祯乃拱手对阎应元说道:

    “鄙人李锐,河北保定人士,客居北京五六年了,前几日闯贼围城,一家人逃亡途中走散,妻小下落不明,心中难过,故不曾与公子多谈。

    昨夜逃至北京东城时路遇王公公,王公公与鄙人相识,见我当时衣衫褴褛,就给了我一套中官服。鄙人如实相告,望阎公子不要误会。”

    阎应元这时看崇祯的眼光总算正常了些,但是想到这家伙先前怎么知道自已是江阴典史的问题。

    自已的名气什么时侯已传播到京师了,这不太正常啊!于是带着些许疑惑问道:

    “敢问李兄从事何种营生?又怎知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距离亡国还有一天简介 >大明距离亡国还有一天目录 > 第5章 空谈不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