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相国寺,万姓交易,人声如沸。
二月二十,汴京,大相国寺前车马塞道,香客商贾摩肩接踵。寺前广场上,书画摊、古玩铺、香料市、花鸟肆,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
苏轼与苏辙挤过人群,在一处书画摊前驻足。
摊主是个精瘦汉子,头戴幞头,眼珠子滴溜溜地转,见苏轼伸手去摸一幅绢本山水,立刻堆笑凑近:
“哎哟!这位官人好眼力!这可是王摩诘真迹——《雪溪图》!您瞧瞧这笔墨,这意境,非王维不能为也!”
苏轼眉头微皱,指尖轻轻抚过绢面,沉吟不语。
兄弟苏辙凑近低声道:“兄长,此画气韵虽佳,但皴法似有本朝初时笔意,恐非唐物。”
苏轼微微点头,却仍舍不得放手。
摊主见二人犹豫,立刻从箱底又抽出一卷:
“官人若不信,再瞧瞧这幅——《江干雪霁图》!您看这远山淡墨,近水留白,正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处!”
苏轼接过细看,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这...王维真迹传世极少,你这儿怎会有两幅?”
摊主嘿嘿一笑:“不瞒您说,小人家祖上曾在长安做官,当年安史之乱,王维被俘,家中书画流散,这才侥幸收得几幅……”
苏辙冷笑:“王维被俘时,书画早被叛军劫掠焚烧,哪还能流传至今?”
摊主一噎,随即又笑道:“这位官人博学!不过嘛,世事难料,说不定就有漏网之鱼呢?”
苏轼与摊主你来我往,辩得热闹,周围渐渐聚起一圈看客。有人起哄:
“这位官人,您若真懂画,不妨说说王维的笔法特点!”
苏轼朗声一笑:“王维画山,多用披麻皴,墨色清淡,远山如烟;而此画山石勾斫过重,倒像是李成的风格。”
摊主不甘示弱:“官人此言差矣!王维早年学李思训,青绿山水亦有所涉,此画正是他早年笔意!”
苏辙摇头:“王维早年虽有青绿之作,但绝无这般浓艳设色,此画必是后人伪托。”
围观者听得入神,有人拍手叫好,有人低声议论,更有人掏出铜钱押注,赌这画是真是假。
最终,苏轼长叹一声,将画放回摊上。
“罢了,此画纵有三分王维气韵,终究难断真伪。若贸然买下,日后发觉是赝品,岂不懊恼?”
摊主急了:“官人!您若嫌贵,小人愿再让三成!”
苏轼摇头微笑:“非关银钱,实乃心中无底。”
苏辙拉着他离开,低声道:“兄长若真喜欢,不如去李公麟府上求教,他精于鉴赏,必能辨明。”
苏轼点头,却又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那幅《雪溪图》,眼中仍有不舍。
二人走出大相国寺,身后仍是沸反盈天的交易声。
苏轼忽笑道:“子由,今日倒让我想起白乐天那句——‘世上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书画如此,盛世繁华,又何尝不是?”
苏辙默然,良久才道:“兄长既有此叹,何不赋诗一首?”
苏轼大笑:“待我回去,饮三杯酒,再写不迟!”
(远处,摊主仍在高声吆喝:“王维真迹!最后一日,错过再无!”)
今日休沐,两兄弟难得的空闲时光,这些年来聚少离多,不是你在汴京我在江南,就是你在黄州我在河北,实在难以相聚,这样的好时光自然要好好珍惜了,所以两人带着小童子走走停停,尽情领略天下首善之地的繁华风光。
直到天色越来越晚,瓦舍勾栏间人潮如沸,卖花担子挤过青石桥,胡商捧着玻璃盏吆喝,波斯毯上翻筋斗的杂技艺人刚收势,围观者便爆出震天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