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7章
    熙宁变法之前,差役法盛行。所谓差役法,便是按照户等高低,轮派百姓充任各种差役。

    像衙前役,负责官物的押运和保管,若官物有所损失,衙前需赔偿,这担子压得百姓苦不堪言。还有里正、户长、乡书手等役,负责催收赋税,若赋税收不上来,他们就得用自己的家产垫付。

    许多中下等户因差役沉重,倾家荡产,苦不堪言。

    而熙宁年间推行的募役法,也称免役法,是由官府出钱招募人充役。

    百姓按户等出钱,称为免役钱,原本不服役的官户、寺观等则出助役钱,官府再用这些钱招募人员服役。如此一来,百姓不再亲自服役,而是交钱免役。

    在陈州的一个小村庄里,李老汉一家便是差役法的受害者。

    李老汉家是上等户,按规定要承担衙前役。去年,他家押送一批官粮,在途中遭遇暴雨,官粮被淋湿不少。

    李老汉无奈之下,只好拿出家中积攒多年的钱财赔偿。

    原本富足的家境,瞬间变得一贫如洗,儿子也因无钱娶亲而发愁。

    “这差役法真是害苦了咱们老百姓啊!”李老汉无奈地叹息,“一辈子的积蓄,就因为一次意外就没了,往后可怎么活哟!”

    村里其他百姓也都唉声叹气,对差役法怨声载道。

    然而,在县城里,当地的一些富户却对差役法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让中下等户承担更多差役,自己则置身事外。一些小吏也趁机从中捞取好处,收取贿赂,使得差役法的执行更加混乱。

    对于官员来说,差役法执行起来极为棘手。负责差役派遣的官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百姓的不满和民怨。

    一些官员为了避免麻烦,又想从中获利,便与地方豪强勾结,操纵差役的分配。

    募役法推行后,情况有所改变。

    在京城附近的村子,王大叔家是中等户,以往因为要出劳力服役,田地里的活经常耽误,收成受到影响。

    募役法推行后,他家交了免役钱,再也不用亲自服役,有更多时间打理田地,收成比以前好多了。

    但募役法也并非十全十美。

    一些贫穷的百姓虽然缴纳了免役钱,但由于地方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层层加码,征收的免役钱过多,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而且,招募来的役人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役人偷奸耍滑,工作效率低下。

    苏轼对役法的态度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早年,苏轼反对变法,尤其是对募役法极为不满。在密州任职时,他目睹了募役法推行过程中的种种乱象。

    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制百姓缴纳免役钱,不考虑百姓的实际情况。苏轼看到一个老农,家中贫困潦倒,却因为交不起免役钱,被官府的人追得东躲西藏。

    他心生怜悯,认为募役法增加了百姓的负担,违背了变法的初衷,对王安石观感十分不好。

    “这募役法,名为便民,实则害民啊!”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他多次上书反对募役法,认为应该恢复差役法,让百姓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服役。

    然而,苏轼在徐州任职时,想法却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徐州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水泛滥,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救灾和修复水利工程,苏轼急需大量的人力和资金。

    此时,募役法的优势便显现出来。由于有募役法,官府可以招募到专业人员来参与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救灾工作。

    这些役人经过一定的训练,有专业技能,比临时抽调的百姓效率更高。而且,募役法筹集的资金可以用于救灾和工程建设,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

    苏轼看到募役法在关键时刻发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恨宋简介 >恨宋目录 >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