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8章
老人忽然轻笑,“是他被贬青州前夜写的,通篇都在骂谏官。”

    “记住——”文彦博浑浊的眸子陡然锐利,“吕大防迟早倒台,刘挚紧随其后,苏轼……呵,很快再贬南方,也罢,他对南方也熟悉,政务展开也快,一边饮酒赋诗也可,一边赏风弄月也罢,坏不了事情。”

    他缓缓合眼:“文家要想延续,就记住八个字——‘不争首功,不落人后’。”

    一句话充分概括他的处事道理。

    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比包拯(999)年少七岁,年长欧阳修一岁,至今已经历经四朝,见证了大宋王朝的风云变幻。

    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意图革新弊政,振奋朝纲。

    彼时,朝堂之上,以吕夷简、王拱辰为首的守旧势力顽固抗拒,新政推行举步维艰。

    文彦博身处变法漩涡之中,深知改革的艰难与风险。他未盲目投身其中,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默默观察局势。

    一方面,他与范仲淹等人保持一定距离,不轻易表态,以免陷入党争的泥沼;另一方面,他暗中洞察局势,在合适的时候,以温和的方式提出一些有利于民生的建议,既不触动守旧势力的核心利益,又为新政的推行保留了一丝缝隙。

    正是凭借着这种谨慎而又不失灵活的处世之道,文彦博在庆历新政的风波中稳稳立足。

    熙宁年间,王安石发动熙宁变法,以雷霆之势推行一系列新法,意图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一时间,朝堂之上,新旧党争骤然爆发,新旧两派大臣势同水火。

    文彦博身处这风暴中心,却能巧妙周旋。

    他与王安石虽政见不同,但表面上维持着一定的和气,不轻易与王安石发生正面冲突,做好神宗为他安排的异论相搅的角色。

    同时,他巧妙地联合一些对变法持保留态度的大臣,形成一股缓和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法推行过程中的阻力。

    而且,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和人脉,为一些因变法而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官员求情,既赢得了这些官员的感激,又在朝堂上树立了自己公正的形象。

    凭借着这些权谋手段,文彦博在熙宁变法的狂风骤雨中安然无恙,甚至一步步位极人臣。

    “可惜啊,可惜,这三个蠢货一辈子也学会不了。”文彦博想到这里既有自傲也很失望。

    书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四壁上跳跃。

    文彦博坐在主位上,三个儿子文及甫、文宗道、文维申脸上或茫然、或带着不服气,气氛有些沉闷。

    文彦博微微眯起眼睛,目光从儿子们脸上扫过,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几个儿子,天资实在有限,对他说的话,似懂非懂,还总带着自己的小心思。

    等了许久。

    见儿子们依旧未能完全领会,文彦博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

    他缓缓站起身来,在书房中踱步,缓缓讲述起平定贝州王则叛乱的经历:“当年贝州王则叛乱,局势危急。王则占据贝州,招兵买马,声势浩大。朝廷派兵镇压,却屡屡受挫。”

    他停下脚步,目光深邃地看向儿子们:“为父当时参与谋划平叛之策。吾深知,王则叛乱,虽是叛逆之举,但其中也有不少百姓因不堪压迫,被裹挟其中。

    吾等若一味用强,只会让百姓死心塌地追随王则。于是,为父建议一边派兵围困,切断其粮草供应,一边派出使者,晓以利害,许以出路。

    最终,叛军内部人心惶惶,不少人都选择投降,王则大势已去,才被顺利擒获。”

    文及甫听着,有些疑惑地问:“父亲,那为何不直接强攻?”

    文彦博无奈地摇摇头:“强攻虽能速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恨宋简介 >恨宋目录 > 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