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章
    江南的梅雨,总如黏腻的蛛网,裹缠着人的心魄,教人透不过气来。这湿漉漉的闷气,浸透了青石板路,也浸透了我案头这本尘封的旧册子。册页泛黄,边缘卷起,内里密密麻麻,皆是些蝇头小楷,记录着些古怪的符号与数字,旁有潦草的批注,字迹早已洇开,墨色模糊,像极了陈年的血痂。

    册子的主人,唤作贾正清。此人已于十数年前,在镇上新落成的“育才精英银行”里,一头栽倒在那冰冷坚硬、铺满算盘珠子的大理石地面上,再未醒来。彼时,他枯瘦的手指,还死死抠着柜台那冰冷的铁栅栏缝隙,指甲缝里嵌满了算盘珠上脱落的漆皮。人们都说,他是算尽了心血,油尽灯枯了。

    这本册子,便是他半生的心血,也是他半生的枷锁。今日翻检旧物,重睹此册,那些早已被雨水和时光泡烂了的符号,竟又在我眼前活络起来,幻化出当年那光怪陆离的景象,搅得我心口一阵阵发堵。

    贾正清,本是镇中学堂里一名国文教员。瘦高,背微驼,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镜片厚得赛过酒瓶底,看人时总要把脖子往前伸着,仿佛在辨认一件极可疑的古董。他早年也颇有些文名,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尤擅针砭时弊。然自打那“教育改革”的浪潮,挟裹着“量化评估”、“绩效至上”的罡风席卷而来,他这“锦绣文章”,便如同旧朝的银票,一夜之间成了废纸。

    新来的督学姓钱,名进宝,生得面团团,白净富态,笑起来两眼眯成缝,活像年画上抱鲤鱼的童子。钱督学履新伊始,便召集全镇教员训话。他站在新刷了石灰、气味刺鼻的礼堂讲台上,唾沫横飞,声若洪钟:

    “诸位同仁!时代不同了!教书育人,不能只凭良心,靠感觉!要讲科学!讲数据!讲效率!从今往后,一切皆要‘量化’!学生成绩,是量化之本;升学率、重点率、竞赛获奖率,更是量化之重!这分数,便是你们的命根子!是你们价值的刻度!是你们晋升的阶梯!是你们吃饭的家伙什儿!”他挥舞着肥短的手臂,仿佛那手臂便是挥舞分数的权杖,“我们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一个分数银行!让每一分努力,都能看得见!存得住!生得出利息来!”

    台下的教员们面面相觑,空气里弥漫着不安与困惑。贾正清缩在角落里,厚厚的镜片后,眼神空洞地望着讲台上唾沫横飞的“童子”,喉咙里滚出几声干涩的咳嗽,仿佛呛入了灰尘。

    “分数银行”很快便如一座钢铁巨兽,在镇中心最显赫的位置拔地而起。其建筑风格极是怪异:下半截是银行常见的花岗岩基座、沉重的铁栅栏、冰冷的玻璃柜台;上半截却陡然变成了学堂模样,飞檐斗拱,甚至顶着一个巨大的、镀了金粉的“状元帽”模型,在阳光下刺眼地闪烁着。门口高悬一块巨大牌匾,上书五个鎏金大字:“育才精英银行”。那“才”字的一撇,特意拉得极长,像一把锋利的钩子。

    银行的业务,自然与众不同。它不存银钱,只存“分数”。学生的每一次考试成绩、每一次作业得分、每一次课堂发言(需有老师当场记录并签字)、每一次竞赛名次(需有官方证书复印件),甚至“品德表现”的量化积分(由班主任按周评定),皆可折算成不同面值的“学币”,存入学生名下的“学储账户”。家长凭户口本与学生证,可随时查询账户余额及“学币”增值情况(增值部分由“教育发展基金”根据复杂的算法生成)。

    而教员们,则成了这庞大“金融”体系最底层的“信贷员”兼“苦力”。他们的薪酬、奖金、职称评定、乃至饭碗的去留,全然系于他们班级“学储账户”的总量、增量、以及“优质学币”(即来自重点科目、高分值考试的学币)占比。贾正清那点引以为傲的“文章憎命达”、“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理念,在这冰冷坚硬、只认数字的“学币”体系面前,脆弱得如同窗纸,一戳即破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当代寓言新编简介 >当代寓言新编目录 > 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