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究登上直播间。去年校庆回母校,发现实验室门口贴着我的照片,旁边写着学长寄语——这个称呼让我恍惚,原来自己也成了别人的光。
十年前那个蹲在奶茶店后厨的女孩,或许永远不会想到,有一天她能站在TEDx的舞台上,用双语讲述科学的浪漫。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行李箱里依然装着老家的梅干菜,手机备忘录里还存着当年粉丝的鼓励留言,每当焦虑时,就会翻出来读一读。
深夜剪辑视频时,窗外的陆家嘴灯火通明。我常想起在实验室观察的细胞,分裂、生长、分化,最终成为全新的个体。人生这场漫长的实验里,我们都在不断打破旧的自我,在裂变与重构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长方向。而那些照亮过别人的星光,终将汇聚成指引前路的银河。
领奖台上的光环褪去后,现实的困境接踵而至。科普内容的制作成本不断攀升,团队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投资人在会议室拍着桌子:你看看现在的热门榜单,恋爱综艺、搞笑短剧哪个不比科普流量高我攥着《深海生物研究》的策划案,突然觉得自己像在黑暗中举着火把的人,明明照亮了前路,却暖不了他人的手掌。
转折发生在某个暴雨夜。我收到一封来自甘肃山区的邮件,一个叫小满的初三女生说,她用家里放羊的积蓄买了显微镜,照着我的视频观察苔藓细胞。附件里是她手绘的细胞结构图,歪歪扭扭的线条里,有二十个不同角度的气孔放大图。我把这张图设成手机壁纸,第二天带着团队抵押了所有设备,孤注一掷地启动了乡村科学课公益项目。
我们开着改装过的科普大篷车,穿越黄土高原和云贵山区。在宁夏固原的窑洞里,我教孩子们用土豆发电;在贵州榕江的吊脚楼前,我们用彩虹糖演示密度分层。当看到孩子们举着自制的火山模型欢呼时,摄影师突然红了眼眶:原来流量之外,真的有更辽阔的天地。
2024年,短视频行业迎来大洗牌。算法规则的巨变让许多头部账号一夜掉粉百万,而我们的乡村科学课系列却逆势上涨。更意外的是,教育部发来合作邀约,希望将我们的课程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林悦举着合同转圈:你看,我们当年的坚持,真的开出花了!
data-faype=pay_tag>
在云南怒江的支教点,我遇到了改变职业生涯的人。独龙族女孩阿依,每天要走三小时山路来上课。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水循环示意图,抬头问我:姐姐,是不是学好科学,就能把干净的水引到我们寨子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科普不该局限于屏幕,而要真正成为改变现实的力量。
我们开始转型为科学教育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发线上课程。00后的团队成员提出科学盲盒创意,把实验器材和课程结合,三个月卖出五十万份。更让我惊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科普创作。有工厂女工分享机械原理,退休医生讲解急救知识,外卖小哥科普城市地理。
在一次线下活动中,我见到了十年前在奶茶店打工时的老顾客。她带着女儿来参加科学营,小女孩举着自己做的太阳能小车说:妈妈说,您以前和我一样喜欢拆玩具!这句话让我眼眶发热,原来人生的齿轮早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奇妙的咬合。
2025年,我们发起百万星火计划,为素人科普创作者提供培训和流量扶持。启动仪式上,小满作为代表发言,这个曾经放羊的女孩,如今已是县重点高中的理科状元。她对着镜头举起那台破旧的显微镜:是它让我看到了微观世界,也让我相信,再小的梦想都值得被看见。
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上,林悦成了投资人,当年实验室的教授即将退休,而我依然在做科普。有人问我:你现在名利双收,为什么还这么拼我想起不久前在青海湖边的经历。我们在星空下给牧民的孩子讲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