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当说到每颗星星都要跋涉亿万光年才能与我们相遇时,一个小男孩突然说:那我们的梦想,是不是也能走很远很远

    如今我的工作室落地窗外,依然能看见黄浦江的波光。但比起陆家嘴的霓虹,我更愿意记住那些在山区点亮的烛光。我们建立了星火图书馆,每卖出一份科学盲盒,就会为乡村学校捐赠一本书。书架上,《时间简史》和《十万个为什么》并肩而立,等待着某个深夜,成为照亮少年梦想的第一束光。

    十年前那个在奶茶店打工的女孩,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改变什么。但当我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感谢信,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科普行列,终于明白:所谓成长,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做一颗固执的星星。而当无数微光汇聚,终会照亮整个夜空。

    2030年,元宇宙技术迎来爆发式发展。当同行们争相将虚拟实验室搬进数字空间时,我们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启动真实触感计划。在杭州的研发中心,我盯着全息投影里跳动的神经信号,和脑科学团队反复调试着触感反馈设备。我们要让那些从未摸过显微镜的孩子,真实感受到细胞分裂的脉动。我对着团队成员说。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甘肃的盲童学校。记得第一次给视障孩子们讲解太阳系时,一个男孩突然问:老师,火星的表面是像砂纸一样粗糙,还是像冰块一样光滑那一刻我意识到,科普需要突破视觉的桎梏。历时两年,我们研发出可穿戴式触觉传导设备,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温度、震动、纹理等多维感知。

    首批设备送往云南怒江时,我收到了一段特殊的视频:阿依戴着设备,指尖轻轻划过虚拟的DNA双螺旋结构,泪水突然夺眶而出。原来生命的密码,是这样细腻又复杂的纹路。她对着镜头喃喃自语。这段视频在全球社交媒体引发轰动,连《自然》杂志都为此刊发专题报道,标题是《当科技学会温柔》。

    2032年深秋,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县城。当年的奶茶店早已变成连锁便利店,县中门口的梧桐树却依然挺拔。在教育局的安排下,我走进曾经就读的教室,黑板上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已经褪色,但台下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依旧炽热。

    姐姐,你真的见过诺贝尔奖得主吗课后,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怯生生地问我。我笑着打开手机,调出与屠呦呦院士的合影:不仅见面,我们还一起为乡村学校设计过中医药科普课程。女孩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小声说:我以后也想当科学家。

    这次返乡,我推动建立了县域科学基金,专门扶持基层教师开展创新教学。在走访乡镇中学时,我发现许多老师用废弃的饮料瓶、旧电路板自制教具。我们立即将这些创意纳入平台课程库,并发起草根发明家大赛。三个月内,收到了来自全国的2.3万份作品,其中有能自动分拣垃圾的机械臂,还有利用太阳能的简易净水装置。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我们也成为了舆论漩涡的中心。2034年,某自媒体突然发文质疑星火计划存在财务漏洞,甚至编造出公益项目沦为洗钱工具的谣言。一时间,负面评论如潮水般涌来,合作方纷纷暂停项目,股价在三天内暴跌40%。

    面对董事会要求立即公关的压力,我选择带着审计报告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直播镜头前,我展示了每一笔善款的流向,甚至公开了偏远地区学校的签收视频。如果透明是对抗谣言的最好武器,那我们愿意把所有细节摊在阳光下。我说这话时,想起十年前被恶意攻击的夜晚,此刻内心却异常平静。

    真正让风波平息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声音。阿依带着独龙族的孩子们录制视频,展示新落成的科学教室;小满和她的团队用数据证明项目带来的教育公平指数提升;甚至当年质疑我们的支教老师,也站出来讲述亲眼见证的改变。这场危机过后,我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十年成长纪简介 >十年成长纪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