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古诗词传承的一些思考
最近看到一些批评的声音,我想说几句。
古诗词确实是我们的文化瑰宝,需要认真对待。但认真对待不等于高高在上,不等于只能在学术殿堂里研究。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传承的关键在于让更多人接受和喜爱。如果我们只是把古诗词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束之高阁,那它们就失去了活力。
我所做的,就是用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古诗词的美。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搭建桥梁。
我相信,当一个人真正爱上古诗词,他自然会去深入学习,去探索更深层的内涵。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傲,传统文化需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这篇文章发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支持的人说他说出了心声,反对的人说他强词夺理。
但更多的人选择用脚投票——星河诗社的报名人数不减反增。
顾星河知道,争议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初心。
他要让古诗词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第九章
争议声中,顾星河迎来了一个意外的访客。
顾老师,您好,我是央视《文化传承》栏目的制片人李明。
来访者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举止儒雅,一看就是文化人。
李制片人好,请坐。顾星河请他坐下,找我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我们栏目一直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您最近的做法很有争议,但我们觉得很有意义。李明开门见山,我们想拍一部关于您的纪录片,叫《古韵新声》。
顾星河有些意外:纪录片
对,我们想通过您的故事,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问题。李明解释,当然,我们会客观记录,包括支持的声音和质疑的声音。
顾星河想了想:可以,但我有个条件。
您说。
不要把我个人神化,重点应该在古诗词本身。
李明点头: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纪录片的拍摄持续了一个月。
摄制组跟拍了顾星河的日常工作,记录了星河诗社的课程,采访了学员和专家。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是顾星河和一位反对者的对话。
对方是某知名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王学礼,一直批评顾星河的做法。
王教授,您觉得古诗词应该如何传承镜头前,顾星河诚恳地问。
当然要严谨学术,深入研究。王教授板着脸,不能为了迎合大众就降低标准。
那您觉得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真正喜欢古诗词
王教授一愣:这个...确实不多。
为什么不多顾星河继续问,是因为古诗词不美吗
当然不是,古诗词当然很美。
data-faype=pay_tag>
那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是不是我们的传播方式有问题
王教授沉默了。
顾星河继续说:我不是要降低标准,而是要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先接触,先喜欢,然后才会深入学习。如果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谈何传承
这段对话播出后,引起了更大的讨论。
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与此同时,星河诗社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北京的成功之后,顾星河开始在其他城市开设分校。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一个个分校相继开业。
每个分校都要经过严格的师资培训,确保教学质量。
顾星河还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