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磊哥,王海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声音嘶哑,指着屏幕上一处复杂的逻辑分支,你看这里,林薇那边昨天下午又提了个新‘优化’——要求识别时对戴眼镜、口罩的用户做特殊处理,精度不能低于99.5%。这看似是个小点,但算法模型得重新调优,训练数据要扩充,测试用例全得改,整个数据流都要跟着动。关键是,这需求根本没经过正式评审,就一封邮件甩过来了,还标注‘紧急’!

    还有这个,前端负责人李工凑过来,调出用户交互界面原型,登录流程,昨天半夜又改了第三版!非要把原本简洁的三步验证,硬塞进一个所谓的‘家长快捷通道’,逻辑混乱得要命,技术实现复杂度和用户体验都在开倒车!我邮件问产品经理小刘,他就回了一句‘按林总监最新指示办’。

    赵磊沉默地看着屏幕,脸色在屏幕冷光的映照下显得愈发冷硬。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Sprint计划会上明确的任务,总会在执行过程中被林薇以用户反馈、市场急需、微小调整的名义,插入各种未经充分评估的变更。每一次变更,都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技术团队精心规划的开发节奏中激起混乱的涟漪,消耗着宝贵的时间和开发者的精力。邮件、Jira评论、临时拉的小群消息……这些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成了林薇投放需求炸弹的完美载体,事后却难以追溯和界定责任。

    磊哥,测试工程师小杨怯生生地插话,调出测试管理工具,你看,就这周,因为需求变更导致的缺陷(Bug)数量激增了40%。很多是改A功能把B功能带崩了。修复和回归测试的工作量太大了,我们测试组根本跑不过来。Sprint

    3的测试完成率……肯定很难看。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赵磊的目光扫过团队成员疲惫而焦灼的脸,最后落回屏幕上那些被随意插入的、如同补丁般的需求和混乱的代码注释。一股冰冷的怒意在胸腔里凝聚。林薇在会议上堂而皇之地将技术瓶颈作为项目延迟的罪魁祸首,而技术部却在沉默地承受着她不断制造的混乱,并为此付出加班、返工、背负KPI压力的代价。这不仅仅是管理混乱,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嫁祸。他必须找到证据,证明这持续不断的、非正式的需求变更,才是项目真正的血栓。

    把证据链固定下来。赵磊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打破了压抑的沉默,所有非正式渠道的需求变更指令——邮件、聊天记录、口头传达后被追认的,全部截图、录屏、保存源文件。标注清楚时间、来源、具体内容、以及它对我们原有任务造成的冲击评估。特别是那些绕过评审、直接要求开发执行的。王海,重点记录你算法模块的变更点和新增工作量;李工,整理所有UI流程的反复修改;小杨,缺陷报告关联到具体是哪个变更需求引入的。我们要用数据说话。

    技术部的灯光,在浓重的夜色里,亮得如同倔强的星辰。

    **第三章:迟到的评审**

    一周后的技术方案评审会,气氛比上次更加紧绷。林薇带着产品经理小刘准时出现,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眼神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赵磊没有废话,直接打开了精心准备的演示文档。他没有急于展示技术方案,而是将投影切换到了一张清晰的图表上——一张时间轴与需求变更热力图。

    各位,在进入‘智慧校园’AI人脸识别模块的技术方案细节之前,请允许我先同步一下过去两周,围绕该模块的需求变化情况。赵磊的声音平稳有力,手指指向时间轴上的关键节点,Sprint

    2中期,即本月10号,我们收到产品部邮件通知,新增‘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联动需求(证据1:邮件截图)。为此,原有识别流程需嵌入温度数据接口,算法模型需增加温度异常判断分支,预估增加工作量5人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代码与谎言:项目背刺战简介 >代码与谎言:项目背刺战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