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他操作鼠标,热力图上一个代表体温检测的红色区块在10号的位置亮起并放大。
本月15号,Sprint
3启动前夕,再次收到产品经理小刘在企业微信的临时通知(证据2:聊天记录截图),要求加入‘异常行为识别’(如长时间徘徊、聚集),需调用新的行为分析模型库,预估增加工作量8人日,风险等级高。又一个更大的红色区块在15号位置亮起。
本月18号,即前天,赵磊的目光转向林薇,林总监直接邮件指示(证据3:邮件截图),要求对戴眼镜、口罩用户进行特殊优化处理,精度指标提升至99.5%。该需求导致现有模型需重新训练,测试用例需全面更新,预估增加工作量7人日,并引入未知的算法稳定性风险。
屏幕上,三个醒目的红色区块紧密排列在短短两周内,几乎覆盖了Sprint
3的前半程时间线。赵磊调出另一张对比图:这是Sprint
2末期定稿的需求范围(绿色区块),与目前实际新增和变更的需求(红色区块)对比。新增部分的工作量占比,已超过原计划的40%。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市场部和运营部负责人的脸上露出惊讶和思索的神色。CTO张鹏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盯着屏幕上的图表。
林薇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冒犯的冰冷。她冷冷地开口:赵总监,你这是在罗列罪状吗这些变更是基于真实用户反馈和业务价值判断!技术团队难道不应该具备快速响应、灵活开发的能力把时间浪费在整理这些所谓的‘证据’上,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拖延她刻意加重了证据二字,带着明显的讽刺。
林总监,赵磊毫不退缩,语气依旧平稳,敏捷开发拥抱变化,但前提是变化应被管理。这些变更,无一通过正式的需求评审流程,缺乏充分的技术可行性评估和影响范围分析。它们以零散、非正式的方式注入,严重破坏了开发节奏,导致技术团队不得不频繁切换上下文,进行大量的返工和应急处理。他指向小杨,测试组统计,仅因这些变更直接引发的关联缺陷就多达37个(证据4:缺陷报告列表),修复和回归测试占用了大量Sprint
3的计划产能。这才是我们方案评审‘延迟’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进度风险的主要来源。技术部并非抗拒变化,而是要求变化在可控的、透明的流程中进行,以便准确评估影响,合理调整计划,并对结果负责。
赵磊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林薇脸上,一字一句:真正的拖延,源于无序的变更和责任的模糊。技术部愿意承担应尽的责任,但绝不接受被转嫁的、因流程失控而产生的‘技术瓶颈’污名。
空气仿佛凝固了。林薇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她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但在赵磊展示的铁证和逻辑面前,一时竟找不到有力的切入点。CTO张鹏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他深深地看了赵磊一眼,又看了看脸色难看的林薇,沉声道:需求管理流程的问题,会后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牵头,产品、技术一起复盘,明确规则!现在,先聚焦技术方案本身。赵总监,继续你的评审。
技术部的方案在沉默中得以继续。然而,会议室里的暗流,已汹涌成旋涡。
**第四章:燃尽图上的黑手**
Sprint
3过半,项目组的气氛却降到了冰点。技术部加班加点追赶,但燃尽图(Burndown
Chart)上那条代表剩余工作量的曲线,下降的速度却异常缓慢,甚至在某些天出现了诡异的平台期和轻微反弹。这成了林薇手中新的利剑。
张总,各位,在周项目状态会上,林薇直接调出那张令人沮丧的燃尽图,红色的曲线像一条懒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