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响、喷溅在脸上滚烫的血液、还有那深入骨髓的恐惧与决绝……一切都真实得令人窒息!他就是王铁柱!他亲手用那把刺刀捅穿了鬼子的喉咙!他亲身经历了那场惨烈的伏击!那把刺刀的刀尖,就是在与鬼子军曹搏命时被工兵锹劈断的!

    刘十三掀开被子,踉跄着冲下床,甚至顾不上穿鞋,赤着脚几步就冲到了工作室门前。他的手在门把手上停顿了一瞬,指尖微微颤抖。深吸一口气,猛地拧开门锁,按亮了墙上的开关。

    惨白的灯光瞬间倾泻而下,照亮了整洁的工作台。

    那把刺刀,依旧静静地躺在台面上,被那块旧布半掩着。锈蚀的刀身,脱落的木柄残骸,刀尖上那个狰狞的豁口……在明亮的灯光下,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无比,与他梦中最后握着它时,在火光血泊中看到的样子——刀尖完好,根部崩缺——截然不同!仿佛时间在它身上无情地流逝,锈蚀掩盖了曾经的光泽,崩缺的刀尖诉说着另一段未知的残酷。

    然而,刘十三的目光死死地盯在了刀身靠近护手盘的位置。昨天修复时,他用除锈油和细砂纸打磨过那里,试图清除那几块顽固的深墨色斑痕。当时,他记得那些斑痕虽然顽固,但颜色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现在,在明亮的灯光下,那几块墨斑,颜色竟然明显地变深了!不是错觉!它们不再是混在锈蚀中的暗沉,而是一种纯粹的、仿佛能吸收光线的、近乎凝固的墨黑!其中一块最大的斑痕边缘,甚至还残留着一丝极其细微、难以察觉的暗红色泽,如同刚刚干涸的血迹!那正是他梦中杀死第一个鬼子兵时,对方颈动脉喷溅出的鲜血落在刀身上的位置!

    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瞬间窜上天灵盖!刘十三感到头皮阵阵发麻,后背的寒毛根根倒竖!他下意识地后退一步,撞到了身后的工具架,发出哐当一声轻响。他死死地盯着那把刺刀,仿佛那不是一件死物,而是一个沉默的、来自血火深渊的见证者,一个跨越了时空的幽灵。

    冷汗顺着额角滑落。他慢慢挪动脚步,如同靠近一头沉睡的猛兽,再次走到工作台前。目光在刺刀和电脑屏幕之间来回移动。一个念头,一个疯狂却又无比强烈的念头,在他脑海中轰然炸响:王铁柱!青石镇伏击战!

    他几乎是扑到电脑前,手指因为激动和残留的冰冷而微微颤抖,飞快地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晋西北、青石镇、抗日战争、伏击战、日期……

    海量的信息涌出。他急切地翻动着页面,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一行行文字。大部分是宏观的战史记载,或是关于著名战役的描述。关于青石镇这个偏僻地方的具体战斗记录,寥寥无几。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时,一个不起眼的、由地方县志办公室维护的文史资料库页面跳了出来。里面收录了一些零散的口述回忆片段。他屏住呼吸,点开其中一个标题为《烽火记忆:青石镇外围的一次遭遇》的文档。

    ……那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天,农历二月初八左右,具体日子记不太清了,反正是刚开春,地里还冻着,冷得很……

    文档开头是一段模糊的时间描述。

    刘十三的心猛地一跳!二月初八!他记得冲下土坎时那刺骨的阴寒,记得泥浆的冰冷!时间对上了!

    他继续往下看,讲述者是一位已故老人的口述整理:

    ……我们游击队得到消息,鬼子有几辆卡车要从青石镇往县城运东西,可能是粮食也可能是弹药。队长(注:回忆者未提姓名,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应为游击队基层指挥员)就决定在镇外五里坡那片洼地打他个伏击……那仗打得惨啊……鬼子人不少,枪也好,还有机枪……我们埋伏得好好的,一开始是撂倒了不少……可后来鬼子反应过来,那机枪就扫开了……死了好些人……我记得有个后生,好像叫王…王铁柱对,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血淬寒芒之刺刀的故事简介 >血淬寒芒之刺刀的故事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