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叫王铁柱!王家洼的!那娃子猛得很!端着一把破枪,后来枪好像坏了还是没子弹了,就光拿着刺刀往上冲!硬是捅死了一个鬼子……后来听说他好像挨了一下,肩膀还是哪儿受了伤……最后鬼子援兵快到了,我们才撤……东西没抢到多少,还折了十几个弟兄……

    王铁柱!王家洼!刺刀搏杀!肩膀受伤!

    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狠狠砸在刘十三的心上!文档里的信息,与他那梦境中的经历严丝合缝地对应上了!甚至连他肩膀被工兵锹刮伤都提到了!

    他颤抖着手指,将页面迅速下拉。在文档的最后,整理者附上了一条简短的注释:

    据口述者回忆及多方查证,此次战斗应发生于1942年3月24日(农历二月初八)午后。我方牺牲十三人,伤者若干,毁敌卡车两辆,毙伤日军约二十人。另,关于队员王铁柱,有民间说法称其在此战中使用的刺刀因激烈搏斗而损毁(刀尖崩缺),后一直随身携带,视为纪念。此说法未经严格考证,仅录于此。

    1942年3月24日!刀尖崩缺!

    刘十三猛地靠回椅背,浑身的力量仿佛被瞬间抽空,后背完全被冷汗浸透。电脑屏幕幽幽的光映着他失血般苍白的脸。他缓缓转过头,目光再次投向工作台上那把沉默的刺刀。

    冰冷的刀身,在灯光下反射着幽幽的寒光。刀尖那个狰狞的豁口,此刻在他眼中,不再仅仅是岁月的伤痕,而是一个确凿无疑的、来自血火战场的印记!是它用自身的残缺,无声地诉说着七十多年前那个初春午后,一个叫王铁柱的年轻战士,在青石镇外的泥泞与硝烟中,用生命和勇气写下的残酷诗篇!

    他踉跄着站起身,走到工作台前,没有戴手套,只是用微微颤抖的手指,极其缓慢、极其小心地抚过那冰冷的刀脊。指尖触碰到刀身上那几块深墨色的斑痕时,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顺着指尖直抵心脏,同时,还有一种更深沉的、带着铁锈和硝烟气息的悲怆与苍凉,无声地弥漫开来。

    这把刀,真的杀过人。很多很多人。它饮过敌人的血,也浸透了同胞的恨。

    刘十三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带着工作室特有的金属和油料气味。他将那把刺刀重新捧起,感受着它沉甸甸的分量,那不仅仅是一块铁,更是一段凝固的血泪史。他轻轻拂去刀身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动作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修复工作再次开始。但这一次,心境已截然不同。他不再仅仅视它为一件等待复原的古物,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小心翼翼的、对英烈遗物的整理与致敬。

    他换上了更精细的工具:最小号的针式除锈笔,如同牙医器械般精密,尖端比头发丝还要纤细;高倍的放大镜固定在支架上,将刀身的每一处细微锈蚀和纹理都放大得清晰无比;特制的、PH值中性的金属清洗液被小心地滴在棉签上,一点点地浸润、软化那些顽固的锈迹。

    工作台成了手术台,灯光冷冽如无影灯。刘十三伏在案前,如同最专注的外科医生。他用针尖般的除锈笔,沿着锈蚀的纹理,一点一点地剔除那些覆盖了真相的岁月污垢。动作轻柔到了极致,生怕惊扰了沉睡在钢铁深处的记忆。

    刀身的轮廓在精细的清理下渐渐清晰。那笔直的线条,那特有的血槽设计,那靠近护手处因长期抓握而形成的细微磨痕……都显露出属于那个烽火年代的独特印记。当清理到靠近刀背的位置时,放大镜下,几个极其细微、几乎被锈蚀完全掩盖的刻痕显现了出来。

    刘十三的心猛地一跳。他屏住呼吸,调整放大镜的角度和光源,小心翼翼地用清洗液润湿那片区域,再用最细的羊毛刷轻轻拂拭。

    三个模糊的汉字,如同从血与火的深处顽强浮现的密码,一点一点地显露出真容:

    中——正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血淬寒芒之刺刀的故事简介 >血淬寒芒之刺刀的故事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