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p>
老邓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只默默把那桶油接过来自己提着。</p>
最后一家,是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听力不太好。高远一进屋就跪在火塘边,用手语和她比划半天,才让她明白是政府送来过年的。</p>
老太太把米抱在怀里,抬起头,牙齿几乎掉光了,却笑得像个孩子:“谢谢……谢谢国家,谢谢小娃。”</p>
下山时,天已黑。路更滑,高远一瘸一拐,肩头、膝盖都湿透了。</p>
快到山脚时,他没忍住,轻轻倒吸一口凉气。</p>
老邓忽然停下脚步,说:“小高,今天你干得不错。”</p>
“这都是我该做的。”他挤出一个笑。</p>
“不是每个人都能背着六十斤米走这么远山路,还能摔了继续走完任务。”老邓顿了顿,“你这股劲儿,我服。”</p>
晚上九点,他们回到乡政府。高远坚持把每户情况整理成笔记,写了八百字的走访小结,逐户列出急需改善的问题。</p>
第二天早上,这份手写报告摆在雷书记桌上。</p>
雷书记看完,没说什么,只是用笔在“高远”名字下画了个圈。</p>
晚上,雷书记找副书记吴爱民私下聊天时,说了一句:</p>
“小高这娃,扛事儿。能下山,也能上楼。得慢慢栽培。”</p>
那几天,乡政府里人看高远的眼神变了。</p>
原来只是“那个愿意加班的大学生”,如今成了“干事不惜命的小高”。</p>
连门卫老刘都多给他打了一勺饭:“小高啊,你来咱们黔州是真干了实事啊。”</p>
高远夜里照例写日记,字迹比往日更沉稳:</p>
“米和油是物资,但更是信号。走进寨子,是把温暖送进屋,也让他们看见我不是路过的。我留下来,是为了这些眼泪能化作信任,而信任,是我真正的起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