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姜晓兰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仰头望着眼前这间灰扑扑的小平房。位于县电影院右侧的这间店面约二十平米,木质门框上的红漆已经斑驳脱落,窗户玻璃碎了两块,用报纸糊着。门口的水泥台阶裂了道缝,一丛野草顽强地钻出来。</p>
"就是这儿了。"程卫东停好自行车,从兜里掏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原先是卖报纸的,去年关张后就一直空着。"</p>
姜晓兰接过钥匙,手指微微发抖。今天是1979年6月12日,距离她穿越到这个世界还不到一个月,却即将拥有自己的店面——这是她前世做美食博主时就有的梦想。</p>
钥匙在锁眼里转动,发出刺耳的"咔哒"声。推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昏暗的室内堆着几个破木箱,墙角挂着蜘蛛网,地上积了厚厚一层灰。</p>
"需要好好收拾..."姜晓兰小声嘀咕,却在脑海中已经规划好了布局——门口摆两张桌子,靠墙放操作台,角落里架煤炉...</p>
"房主是我战友的亲戚,月租十五块,一次交三个月。"程卫东踢开一个破木箱,"刘局那边说,执照下周就能下来。"</p>
姜晓兰点点头,已经开始动手清理。她麻利地扎起头发,找了块破布当抹布,从空间里取出桶和扫帚。程卫东也卷起袖子帮忙,两人忙活了一下午,总算把店面收拾出了个模样。</p>
"明天我去找木匠打几张桌椅,"程卫东打量着空荡荡的屋子,"再弄块招牌。"</p>
姜晓兰从空间里取出准备好的饭菜——韭菜盒子、肉末烧饼和一壶绿豆汤。两人坐在刚擦干净的门槛上吃晚饭,夕阳把半边天空染成了橘红色。</p>
"想好店名了吗?"程卫东咬了口饼问道。</p>
姜晓兰早就想好了:"就叫兰姐小吃吧,简单好记。"</p>
"兰姐..."程卫东咀嚼着这个名字,突然笑了,"挺合适。"</p>
回知青点的路上,姜晓兰坐在自行车后座,脑海里全是店面的规划。她需要增加品种,光靠韭菜盒子和肉末烧饼太单一了。空间里的食材虽然能缓慢恢复,但要支撑店面经营远远不够...</p>
"程大哥,你能搞到多少粮票和肉票?"她突然问。</p>
程卫东的车把晃了一下:"怎么,不够用?"</p>
"我想多做几样,需要更多原材料。"姜晓兰解释道,"面条、包子、饺子什么的..."</p>
"我想想办法。"程卫东沉吟道,"肉联厂的老赵欠我个人情,应该能搞到些边角料。"</p>
接下来的几天,姜晓兰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在运输队门口摆摊,下午去店里收拾,晚上回知青点还要偷偷准备第二天的材料。程卫东则负责跑执照、打家具、联系供货商,两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p>
第六天傍晚,程卫东兴冲冲地来到店里,手里挥舞着一张盖着红章的纸。</p>
"批下来了!"他难得地露出灿烂笑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全县第三张!"</p>
姜晓兰接过那张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纸,手指轻轻抚过上面的字迹:"姜晓兰...经营范围:小吃餐饮..."她的眼眶突然湿润了。在这个计划经济时代,这张纸意味着她不再是"投机倒把",而是堂堂正正的个体经营者了。</p>
"挂起来?"程卫东指了指刚刷白的墙面。</p>
姜晓兰摇摇头,郑重地折好执照放进贴身的衣兜:"等开业那天再挂。"</p>
开业定在三天后的端午节。程卫东找战友做了块木招牌,红底黑字写着"兰姐小吃"四个大字,挂在门楣上格外醒目。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