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间里研究这种从未见过的新字体。
到了交卷之时,因为卷子是从后往前传交上去的,有细心的人这才发现了不对。
所有的卷子都是一模一样的。
不但字体一样、为了回答释义预留的空隙一样、就连每个句读的位置、每句话末尾那个字的位置都一模一样!
要知道参加第一次预试的人足足有几千,整个国子学十余间安排出来的大课室里都密密麻麻坐满了人,算下来就是几千张卷子,要想每一份都一样也不难,让一个人誊抄就是,可誊抄的完全相同,那又怎么可能?
除非有什么仙法,能将一张卷子变成几百份、几千份、变得一模一样。
他们又怎么能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仙法”。
祝英台在刚刚折腾出“雕版印刷”时,马文才就看出了这其中的优势,也看出了世家大族们对这种技术一定会发生“抵制”。
这时代知识被垄断,所有的书皆是手抄,有些更是密不外传的孤品,就因为抄写困难极难得到,即便是国子学这样的地方,也很难和很多高门的私人藏书相比。
想想太子萧统要编纂《文选》尚且要亲自登门去向各家借书就知道了,甚至谢举在家族要倾覆之前移入地道之中的甚至都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家中累世收藏的珍贵藏书。
一旦“印刷术”推广开,就是彻底颠覆了书籍难以复制、传播的特点,无论祝英台有多好的名声也会变成所有高门的众矢之的,这和科举不一样,只要知识这个特权还掌握在士族手中,科举不过就是给高门多一道镀金的手段而已。
为了保护祝英台,他让祝英台先隐瞒了“活字印刷”的想法,只将“雕版印刷”示意了出去,又说明了这种技术会先收归内府,用于印制试卷、邸报和各学馆中学子需要的书籍,并不对外传播,才将一场轩然大波压了下去。
他们自然不知道马文才准备在天下稳定后推行各州郡县学,只以为用在国子学和朝廷之中,何况这种雕版制作工艺繁复又麻烦,还需要大量铜板,一页就要一块铜板,也不可能大量制作,倒是没有太多抵触。
可这些试卷带来的震动却是超过所有人想象的。
中国历来不少聪明人,尤其是善于思考的聪明人。
这次考试不拘门第、不分年龄,来参加考试的很多有商人子弟,也有手工业者的后人,还有擅长书法的士人,他们在考试后反复琢磨,就琢磨出来这卷子怕是用一种类似超大型印章的技术“按压”出来的。
马文才想要政权稳定、州郡县学开始推行后再将祝英台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却没料想到这世上能举一反三的人实在太多,这门技术不但没有瞒住,私下甚至还屡有效仿、复制者,甚至连祝英台新糅合出来的字都成了“祝体”,成了日后所有考生的考卷、课本的通用字体,这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经过一干官员半年多的准备,花夭、祝英台等人带着上千人的妥善安排和不停纠错,第一次的武科和文举都举办的十分成功,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其中武举因为参加者众多,不乏同乡举族来考,选拔出了两百多位可用之才,其中又以小将宇文泰、独孤信、李虎、赵贵、侯莫陈崇、杨忠等人最为显眼,其中又因宇文泰出身武川豪酋之族、附庸者甚众而一举夺得武魁之位。
侯莫陈崇是一员小将,参加比试时才不过十五六岁,曾是贺拔岳的部将,贺拔岳断后时不忍如此年轻的英才跟着自己送死,就将他托付给了自己的兄弟贺拔胜,此次正是贺拔胜举荐的武举名额。
他作为被举荐者,没有经过预试就进入决试,直接和一干年轻力壮的勇士比试骑射、膂力和战阵之术,却丝毫不弱于人,是一员难得的猛将,也是和花夭一般力能举鼎的勇士,要不是年纪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