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掌握,所以在她的建议下,仍然仿照五馆的甲乙丙三科,将第一次科举设置了“明经”、“进士”、“明算”、“明书”、“明法”、“杂学”六科。
其中“明经”是为了选拔学术性人才,有些志不在做官或不通世事的可以参加“明经”科,马文才计划在魏国仿照梁国的五馆先小范围开设“州学”,如果能够行之有效再往下开展“郡学”、“县学”,用以教授学子,为日后长期举行的科举打下基础,所以需要大量的老师和编纂书籍著书立传的学士,这明经科授予的官职大多清贵,或许能吸引不少士族。
进士则考的是时务策五篇、以及一些《五经》中的理解,更多的是考核考生对时局的理解和对政治的敏锐度,选拔的是中枢各省需要的预备官员。
其余几科,则是为了培养精通法律、计算和书写格式与书写能力的官员而设,这些曾经无论是在魏国还是在梁国都被视为“末流”,但以现在魏国的情况,百业俱废,无论从重新丈量、分授天下土地还是收编流民的角度,国家最需要的反倒是大量这些精通专业技能的官员,所以马文才并没有将他们视为“末流”,依旧让吏部给最优等者授予起家七品的官衔,这已经是和曾经的士族起家官一样的起点了。
所以曾经在魏国和梁国曾任过地方官却被打压、或是在地方和军队中蹉跎了大半辈子的吏官、曹官也纷纷来参加了这次考试,一些大的商行、牙行也有不少擅长术算的家中子弟来了洛阳,对于很多临时抱佛脚的学生来说,有些学问不行,写字却是不错,多练练也能见人,无疑都是多了一条路。
至于“杂学”,则并不统考,而是要参加太常寺主持的分科“杂试”,也没有预选,考虑到这个时代医学、天文、地理、占卜等知识都是被家族垄断的、真正擅长的人很少,实际上来考的都是子承父业或者师徒道人之中,大部分都将改了名字以免为家中添祸,后面都加了“之”字,一望皆知,曾经还有人在背后开玩笑,说这次的举出来的“士”恐怕大部分都是“之”字辈,毕竟祝英台和茅山上清派与马文才的关系如此密切,看到那个“之”字也会卖几个面子。
在祝英台提出“糊名制”后,那些曾经轻视和私下腹诽茅山道士们走后门的人都对祝英台态度陡然一变,对于她的“高风亮节”越发佩服,这让她这位“太常寺卿”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尊敬和认同。
而且因为考生太多的原因,祝英台甚至拉着几个茅山善匠作和化学的道人将“雕版印刷”弄了出来。
现在的油墨是水墨,之前祝英台在梁国想要复制过几次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结果都以字迹泛开、铜模易损毁而失败,她不是什么有大志的人,搞不出来就没再折腾。
现在马文才要实行“科举”,乌泱泱来了这么多人,实在调集不出那么多人手抄卷,祝英台就又打起了这个主意。
最后还是用在水墨中增添胶质和油纸的办法做出了黏度大的油墨,虽然气味不太好闻,但是放上两天也就没了。
以前从来没有过“雕版印刷”一说,而现行的字体也不容易刻字、如果都跟刻印章似的花费的时间太多,祝英台索性仿照着后世的印刷体将卫体字、隶书和楷体字融合了下,亲自用新字体誊抄了预试的卷子,命人制作了铜板。
她也是主考官之一,自然不用担心舞弊的问题,何况一个预试,也没有舞弊的必要。
这些预试的卷子发下来,起先还不太引人注意,最多是某些好书法的学生看着这种奇怪的字体有些诧异、多瞩目几眼而已。
别说,这种新的字体清晰有力、间隙规律又端正,看起来比很多手抄书要舒服的多,又比隶书要流畅纤细没有太多的厚重感,考试时看着这样的字体,眼睛都舒服多了,所以有些腹有诗书的写完了自己的卷子,便在多余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