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同乡问伙伴。
“哎,别提了,家里先生帮我押的题一题都没中!”
被问者一脸愁色。
“我说江兄,押不中也正常,我刚才好像看到你那先生也在考试……”
同乡神神秘秘地说。
“难怪如此,老匹夫敢尔!”
姓江的立刻撸起袖子就要干,“我就说怎么一题都蒙不对,敢情那老匹夫也要下场,想把我这个有力的对手先轰出去!”
他自以为知道了真相,却不想想就凭他五经都背不全的本事,又哪来的脸面说自己是“有力的对手”。
“诸位,即使没被选上也不必气馁,听说我们被刷下的只是‘明经’、‘进士’两科的预试,这两科最要求学问,一个是选拔国子学和各地学馆博士的考试,一个是选拔朝廷中枢预备官员的考试,但是明天、后天还有其他科的考试,过了也能当官……”
有人得意洋洋地说着自己打听来的消息。
“哦,还有考试?”
以为就要铩羽而归离开洛阳的众考生连忙围了过去,询问道:“还有什么预试?莫非是那明法、明算和明字几科”
“正是!如果从明经和进士落选,依然还能参加其他几科,在下不才,家中经商,报了明算,想来还有几分把握。”
那人手持着一把从梁国传来的“玄圃扇”,一看就有些身家,洋洋自得。
其他人知道还能继续考,当即在大骂“有黑幕”的也不骂了,在哭“无颜回家不如死在门前”的也不哭了,一个个重新振奋起精神,回客栈的回客栈,回借住之处的回借住之处,眼见着又要有考试,有这时间哭,不如回去临时温温书、抱抱佛脚,万一中了呢?
等哭闹的人群散了,那拿着扇子的书生才擦了擦汗,对着对面酒馆的二楼打了个手势,示意搞定了。
坐在酒馆里的马文才和祝英台几人这方放下一颗心,松了口气。
“还是英台有经验,知道安排些‘托儿’在人群里安抚人心。”
谢举笑着抚着胡须道。
因为家族的变故,谢举头发花白了不少,原本那种闲云野鹤般的舒怡之气也被一种锐气所取代,祝英台不知道自己更欣赏哪一点,但她知道,对于现在的马文才来说,还是这种锐气对他更有作用。
也许谢举就是这样这一点,才收起了以前的闲散心态,开始以认真谨慎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态度在对待一切吧?
毕竟正是他的高傲和闲散,曾经摧毁了他所引以为傲的。
“在会稽学馆里也经历的多了,谢使君肯定不如我们有经验。”
祝英台笑眯眯地避而不谈自己的“经验”,将这个话题打了个哈哈过去。
这次的科举,武举是来自于花夭祖上几代军中的经验,而文举则大多是祝英台的主意。
祝英台哪怕再怎么是个理科生,当年历史也是要考的,知道科举起于隋朝,唐宋逐渐完善,到了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又流于僵化,自然不会让马文才走太多错路。
在她和马文才反复讨论、反复完善的过程中,她展露出来的经验自然也引起了不少人精的注意,旁敲侧击地想要得知她的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些人甚至不认为她一个女子会懂得这些,只是马文才拿来掩人耳目的棋子,实际上这些操作的流程马文才早就已经盘算了很久,就等着现在实行罢了。
这似乎又成了马文才“野心勃勃”的一个佐证,可惜祝英台和马文才“掩饰”的太□□无缝,其他人虽惊叹于他们的默契,却也只能叹息一句时代真变了而已。
祝英台来了这个时代这么久,知道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掌握的最大资源不是财产而是知识,所谓科举不拘门第怕也是有大部分官员要被参加考试的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