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17章
范围实在太广。

    北方和西北的匈奴人、羯人、氐人、羌人、鲜卑人、南方的蛮人等等等等,以及遍布南北作为主要人口的汉人,共同组成了个这个国家。

    在信仰上,道门虽然因为出山而崛起,可佛门也因为信仰者众多不可能打压。

    所以马文才将要治理的,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多宗教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国家。

    除此之外,南方梁国的三吴地区从魏晋开始是出了名的不和朝廷玩,宗族和庄园林立,对于什么江山一统是冷眼旁观,似乎谁当皇帝也不能让他们从他们的宗族之地走出去,然而这个地方却十分重要,水道纵横商业发达,就连土地也十分适合耕种生活,人口众多,想要江山安稳,就得得到他们的认同。

    好在马文才的父亲曾是吴兴太守,又曾“娶过”会稽豪族的女儿,这次借马文才要登基,马文才的父亲马骅用自己的人脉亲自替儿子说通了不少当地的豪族答应北上观礼,算是来自“老乡”的善意。

    同样的,这一次的登基大典也是一种试探,试探能得到多少势力的“投效”,所以发出的邀请虽多,却都是有针对性的。

    也因为如此,洛阳上下,都对马文才这次的登基大典十分重视。

    可是马文才却不愿意耗费太多国库里的财帛,哪怕这个登基大典十分重要,更需要关心的是接下来这个国家的日子怎么过。

    之前为了彰示他的“正统”,已经经过了两次禅让大典,分别由梁国名义上的帝王萧综和魏国名义上的皇帝元子攸对马文才进行禅位,两次禅位大典都花了不少钱,导致当年差点没能把所有官员的俸禄发下去,还是从马文才的私库里先借的。

    现在三省要大办登基大典,再加上花夭的封后大典,国库刚刚才攒起来的那么点家底又要全部败光了。

    所以这登基大典就拖了又拖,虽然名义上马文才已经是这个国家的实际掌权者了,可却还没有祭拜天地,这叫什么事?

    更因为马文才担心钱不够,所以决定将登基大典和封后大典在一起办,让花夭和他一起主持最后的祭祀。

    为此,马文才和不少官员争执了许久。

    最后,花夭依从鲜卑古老的习俗成功手铸金人,完成了上天对“皇后”一职的考核。

    这件事让祝英台在背后碎碎念了许久,说什么“封建迷信不靠谱,随便来个茅山道士都能百分百手铸金人”等等,但马文才考虑到现在的大正国是多种民族组成,还是要尊重鲜卑人的传统习俗,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

    反正已经知道怎么百分百手铸金人了,这玩意儿也就是过个过场的仪式,结果如何都是马文才说了算,纠结这个干什么呢。

    于是登基大典不但和封后大典合并了,马文才还要求不能搜刮百姓,就靠现有的资源操办。

    这是等待了几百年的“江山一统”,也是一个新的朝代的开始,多少官员都认为这绝对是会青史留名的一次登基,他们也将因此见证和拉开一个时代的序幕,可未来的皇帝陛下却想草草登基,怎么能忍?

    上下都绝不能忍,可拦不住聪明人多啊,不能搜刮百姓,那搜刮别人总行了吧?

    于是马文才每天就听到探子们各种各样的回报:

    “启禀陛下,谢使君去说服百官‘献上’陛下登基的礼物了……”

    “启禀陛下,独孤使君去找百济等各国的使臣,‘建议’他们提前朝贡……”

    “启禀陛下,听说傅使君在找梁国来观礼的豪族代表‘谈话’……”

    听到这些回报,马文才是真头痛。

    登基大典这种事,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重要的是登基大典时有多少势力参与、投效、认同,而不是有多声势浩大,毕竟他再奢豪大方也比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人人都爱马文才简介 >人人都爱马文才目录 > 第2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