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人物。
后来她发现,老人本身也是这样一个“惜春”式的人物——善于忍耐,独善其身。明明还有
儿子媳妇,却不愿意与他们一起住。而听他说起在官场时的种种经历,柳枝儿就觉得更像了。
但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培训结束的前一天,柳枝儿问殷怜,可不可以送老人一件礼物。殷怜问她想送什么,柳枝儿说想要默一篇桃花源记给老人。殷怜同意了,还专门给她翻了一翻,翻译成本地的文字让她抄了出来。
老人读了这篇桃花源记,拍案叫绝,问柳枝儿这文章的来处,这世上是否真的有这一处桃花源,柳枝儿想了想,认真说道:“我觉得,这桃花源,是大人和“我”心向往的地方。大人现在所居住的地方,已经是所谓的桃花源……“我”却还要去找。”
这里的“我”,指的却是惜春。
老人没想到她会说出这样的话,盯了她好一会儿,才说道:“正因身处乱世,所以才向往这“桃花源”。”
如果能身处盛世,又何须向往桃花源?这天下何处不是桃花源?
在这一个月时间里,孩子们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再回到现实,所有人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而察觉到时间还是进“游戏”的当天,孩子们心里憋着很多话,但并没有直接说破或者对殷怜发问,而只是私底下在彼此之间小声议论,却又约定了不说出去。
然后殷怜给了孩子们《红楼日常生活》的剧本。
第
721
章
721
在读了一段剧本之后,所有孩子都露出了吃惊的表情。
因为这个故事跟他们了解之中的红楼完全不一样。非要形容的话,读红楼就跟读课本差不多,可以读,但不会念念不忘,而这剧本则像是一部非常精彩的,让人看得兴致盎然,根本不想停下来。
可以说是演绎了什么叫爱不释手。
说实话孩子们先前虽然每个人的演戏经验和演技参差不齐,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就是他们都或多或少有演戏的经验,即使明面上不说,心里也会暗暗挑剔评价剧本。
年纪不大,眼光却很高。
红楼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不会是他们喜好的那种故事。
倒不是说红楼水准不够,而是因为一来,这部作品太旧,以往也有过传播广泛的经典版本,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了。二来,就是时代不同,所以一个人能接触到的信息量也不同。
红楼确实是经典,有很多跨越时光仍旧让人触动不已的内容。但也有更多内容,是随着时间过去已经很难引起共鸣的内容。
它在古典里面确实拔尖,但是它真的超越大部分现代作品吗?先不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说是什么?是人类眼中世界和生活的艺术性表现,是时代的缩影,当一部无法再映射当代人的生活时,它的价值就会缩减。
也许很多人不认同殷怜的想法,但殷怜就是这么认为的。文学作品或者文字作品,它的价值不止于与它自身的内容和深度有关,也跟对时代的影响力有关。红楼作为古代名著的魁首,确实思想价值是非常高的,但如果不能被大众所理解,也不过就是丢在旧书堆里的一叠白纸黑字。
所以,殷怜很能理解孩子们的想法。
红楼的受众逐渐缩小,对于读者和观众的要求逐渐提高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各种娱乐文化的发展也让一般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性,那么选择其它更贴近时代的内容是一种合理选择。
所以,创作者不但不应该去责备读者不懂欣赏,反而应该尝试着取其精华,去其落灰,用新瓶装旧酒,使其焕发新的光芒。
当然,对一般人来说,以红楼为目标其实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