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3章 红指印的族谱
,看能不能通融"

    "不用。"务婆突然将大拇指按在印泥上,然后在谱系图的末尾重重按下。鲜红的指印像一滴血,凝固在"务妞"两个汉字旁边。

    "拿去给汉人官看吧,"老人收起印泥,"告诉他们,苗家的歌比纸活得长。"

    回合作社的路上,龙安心遇到了吴晓梅。她刚从县城回来,背篓里装着一沓彩色卡纸和几盒新颜料。

    "申请材料准备好了?"她看着龙安心手里的文件袋。

    "嗯,但"龙安心把务婆的反应告诉了她。

    吴晓梅沉默地听完,从背篓里取出一张卡纸:"我早料到会这样。所以去买了这些,准备把务婆的家族谱做成图文版。"

    她展开一张草图:中央是一棵大树,枝干分出许多分支,每个枝头都挂着一个小人像,旁边用汉字和苗语标注名字和身份。最底部的根系处画着那块银牌的图案,周围环绕着波浪纹。

    "太棒了!"龙安心眼前一亮,"这样既符合官方要求,又保留了苗族特色。"

    "还得补些内容,"吴晓梅指着树干中部,"这里应该加上每位歌师擅长的古歌类型。务婆的阿妈擅长《情歌》,祖父会《祭祀歌》,曾祖"

    "会《迁徙歌》,"龙安心接口,"还有特别的《酿酒歌》。"

    两人立即投入工作。龙安心负责整理文字资料,吴晓梅则绘制家族树图谱。到了傍晚,一份图文并茂的"苗族古歌传承谱系"完成了。树形图的每个细节都精心设计——树干的纹路是古歌中的"迁徙路线",树叶是不同歌谣的象征图案,甚至连背景的云朵都暗含苗族的星辰纹。

    "就差最后一步,"吴晓梅指着树根处的空白,"这里应该放务婆的银牌实物照片。"

    "明天我去县里照相馆扫描,"龙安心说,"然后"

    "不行,"吴晓梅打断他,"务婆绝不会让银牌离开身边。那是她与祖先唯一的物质联系。"

    龙安心挠挠头:"那怎么办?手机拍行吗?"

    "可以,但要有仪式感。"吴晓梅想了想,"我们去鼓楼,在务婆唱歌的地方拍。这样照片里不仅有银牌,还有文化语境。"

    第二天清晨,龙安心借来村里最好的智能手机,和吴晓梅一起来到鼓楼。务婆已经坐在她的老位置上,银牌用红绳挂在颈间,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芒。

    "婆婆,"吴晓梅用苗语解释,"我们要拍银牌的照片,给汉人官看。"

    务婆点点头,将银牌托在手心,调整角度让它反射阳光。龙安心连拍数张,选出一张最清晰的——苍老的手掌中,银牌上的图案清晰可见,背景虚化的鼓楼柱子上还能看到雕刻的古歌片段。

    回到合作社,他们将所有材料装订成册:手写谱系、家族树彩图、银牌照片、扫盲课本复印件,还有一份龙安心熬夜写的《苗族古歌文化价值阐述》。最后,吴晓梅用蓝靛布做了个封面,绣上"务氏歌脉"四个字。

    "完美,"龙安心合上材料,"明天我就送去县文旅局。"

    然而,材料的提交过程并不顺利。县文旅局非遗科的张科长——一个戴着厚眼镜的中年男子——翻看着那份精心准备的申请,眉头越皱越紧。

    "这个不太规范啊,"他推了推眼镜,"我们需要的是标准的家族谱系表,最好是用民政局的模板。这个树形图虽然好看,但系统里没法录入。"

    龙安心耐心解释:"苗族传统上就是用这种图形记录家族关系。您看,信息都很全,每一代歌师的特长都标注了"

    "还有这个银牌,"张科长继续挑刺,"怎么证明它就是歌师传承的信物?上面连个字都没有。"

    "图案就是苗族的文字,"龙安心指着照片,"这个人形代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63章 红指印的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