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3章 红指印的族谱
歌师,波浪线是声音的象征"

    "象征,象征,"张科长不耐烦地打断,"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比如毕业证书、师承协议,最次也得有老照片吧?"

    龙安心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礼貌:"张科长,苗族历史上长期没有文字,很多传统都是口耳相传。务婆已经九十二岁了,能提供的材料就这些"

    "那就难办了,"张科长合上材料,"没有规范材料,系统审核通不过啊。现在国家对非遗资金管得严,万一以后审计"

    "您看这样行不行,"龙安心灵机一动,"我们补一份声明,由村委会和寨老联合证明务婆的歌师身份,再附上她近年传承活动的照片和媒体报道。"

    张科长考虑了一会儿,勉强点头:"先这么办吧。不过"他压低声音,"实话告诉你,今年县里的非遗资金紧张,优先考虑能带动旅游的项目。你们这个古歌传承是不是考虑包装成民俗表演?那样申请非遗展示基地更容易批"

    龙安心握紧了拳头,又慢慢松开:"张科长,苗族古歌不是表演,它是活着的史诗,记录了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务婆会的一首《开天辟地歌》就有五千多行,比《荷马史诗》还长"

    "我知道,我知道,"张科长敷衍地摆手,"但上面要看的是经济效益。你说这些歌有几个人听得懂?不如搞点短小精悍的,加上舞蹈动作,游客喜欢"

    走出文旅局大门,龙安心站在台阶上久久不动。九月的阳光依然强烈,但他心里却阵阵发冷。远处,一群游客穿着租借的"苗族服饰"——那些实际上与本地传统毫无关系的花哨服装——正在摆拍。导游拿着喇叭喊:"来,看这边,笑一笑!体验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

    回到村里,龙安心没有立即去找务婆,而是独自爬上寨子后面的小山包。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寨——鼓楼、吊脚楼、新修的合作社厂房,还有远处层叠的梯田。秋风送来稻谷的清香,也带来了务婆隐约的歌声。老人正在教几个孩子唱《节气歌》,稚嫩的童声与苍老的嗓音交织在一起,飘荡在山谷间。

    "就知道你在这儿。"

    吴晓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龙安心回头,看见她拎着个竹篮走上山坡,额头上挂着细密的汗珠。

    "给,"她在龙安心身边坐下,从篮子里拿出两个还温热的糯米粑,"阿妈刚做的。"

    龙安心接过粑粑,却没什么胃口:"申请交上去了,但那个科长"

    "刁难你了?"吴晓梅似乎早有预料,"很正常。我小学毕业时办户口,派出所非要我证明我爸妈是我爸妈,因为我家没出生证。"

    "怎么会"

    "我妈在家生的我,"吴晓梅平静地说,"接生婆前年过世了。最后是务婆带着十个寨老去派出所,集体按手印证明我的身份。"

    龙安心咬了一口糯米粑,甜味在口腔中蔓延,却驱不散心里的苦涩:"那个科长说,古歌不如民俗表演好申请资金"

    吴晓梅的手突然握紧,捏扁了手里的粑粑:"二十年前,政府派人来寨子里采风,录了务婆唱的三天三夜古歌。后来听说出了唱片,务婆一分钱没拿到,连名字都被写错。"

    她望向远处的鼓楼,声音低沉:"我外婆说,五十年代更糟。学校禁止说苗语,抓到要喝皂角水。务婆的哥哥因为偷偷教孩子们古歌,被罚在太阳底下跪了一天"

    这些往事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龙安心对"民族文化保护"的美好想象。他意识到,务婆不愿按手印的背后,是一代代苗族人对文化剥夺的痛苦记忆。

    "那为什么"他犹豫着问,"务婆还愿意配合申请?"

    吴晓梅的目光变得柔和:"因为她知道你是真心想保护古歌。那天你冒雨追回绣片,她就说这个汉人娃娃不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63章 红指印的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