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老将,也有青春洋溢的面孔。孙洋,轨道动力学专家,手握平板电脑,飞快写下公式;李霜琳与蒲京辉,95后研究生,敲击键盘开发自主导航算法;尹永辰,23岁的博士生,核查参数一丝不苟,眼神专注得像在解一道宇宙谜题。这是中国航天的希望,也是张皓最信赖的战友。

    我们有三重危机,张皓踱步,声音冷静却透着紧迫,第一,双星以每秒200度翻滚,离心力随时可能撕裂结构。第二,太阳翼受损,电力供应岌岌可危。第三,轨道错误,燃料所剩无几。方案

    白板上画满轨道图,密密麻麻的箭头和数字像一幅抽象画。孙洋推了推眼镜,提出大胆建议:用姿控发动机短促喷射,抵消旋转,哪怕消耗燃料。她顿了顿,承认:风险很大,但不稳住,双星就是太空垃圾。

    李霜琳举手,声音清脆:我们可以重写星上导航软件,适应受损的翼板。我和蒲京辉的算法理论上可行,优化太阳能采集效率。

    张皓点头:需要多久

    两天,蒲京辉揉了揉熬红的眼睛,不睡觉更快。

    干!张皓拍板,目光转向尹永辰,小尹,参数复核,零失误。

    大厅沸腾起来。遥测显示,双星的翻滚速度令人眩晕,离心力足以撕裂脆弱的结构。地面团队没有退路。77岁的工程顾问顾逸东院士连夜赶到,与总师林宝军、副指挥王强组成应急小组。北京的总指挥高铭、副总师李绪志通过视频接入。每项决策都关乎生死,压力如山。

    先消旋,顾院士冷静道,声音中带着岁月的沉淀,双星的姿控发动机交替喷射,逐步减速。

    飞控团队设计了指令三发策略,确保信号能在翻滚中被接收。指令如雪片般飞向太空,大厅的灯光映在每个人紧绷的脸上。凌晨3时,奇迹出现了——DRO-B的姿控发动机成功点火,喷射出微弱却坚定的蓝色火焰。20分钟后,双星的翻滚速度逐渐减缓,最终稳定下来。

    第一关过了!张皓握拳低吼,声音在大厅回荡。

    掌声短暂响起,但危机远未解除。遥测数据显示,DRO-A的太阳翼无法完全锁定,DRO-B的翼板彻底脱臼,仅靠残存的连接维持。太阳翼是双星的命脉,电力一旦耗尽,它们将彻底沦为太空垃圾。

    发电功能还在,王文彬松了口气,声音却掩不住疲惫,但效率只有设计值的30%。

    飞控团队迅速调整策略,注入姿态控制指令,反复调整双星的对日角度,平衡蓄电池的充放电。屏幕上,DRO-A的弯折翼板艰难地转向太阳,如一只折翼的雄鹰在虚空中挣扎求生。

    它们在坚持,李霜琳轻声说,眼中闪着泪光,我们也得坚持。

    第二章:引力赛跑

    2024年3月14日凌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稳定双星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是轨道。双星的远地点仅13.4万公里,燃料所剩无几。如何从绝望轨道拉回预定的38万公里远地点时间窗口只有120小时,错过将永无机会。

    张皓、白涛与飞控团队挤在狭小的机房,满屏代码与手写的轨道公式。咖啡杯堆满桌子,空气中弥漫着汗水和电子设备的焦灼气味。孙洋的轨道重构方案逐渐成型:利用剩余燃料,进行多次轨道机动,借助月球引力的弹弓效应,逐步抬升轨道高度。

    就像打太空桌球,孙洋比划着,眼睛因疲惫而泛红,每一步都要精准,稍有偏差就全盘皆输。

    40小时不眠不休,方案终于敲定。双星不分离,交替使用燃料,目标是将远地点推至38万公里。3月18日12:42,第一次轨道机动正式启动。

    张皓站在控制台后,死死盯着屏幕。发动机点火持续1200秒,这是史无前例的长时间太空点火。任何偏差——质心偏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星翼不折简介 >星翼不折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