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推力失衡——都可能让双星失控坠入更危险的轨道。大厅安静得可怕,技术人员眼眶布满血丝,有人咬着指甲,有人反复擦拭眼镜。屏幕上的动画显示双星缓慢攀爬,张皓的心跳从每分钟60次飙升至120次。

    点火结束!飞控主管温旭峰打破沉默,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轨道控制成功!

    掌声如雷。张皓对身旁的同事许高杰挤出一句:满分!两人短暂拥抱,眼角湿润。几天后,第二次近地点机动将双星高度推至38万公里,成功越过死亡线。但救援远未结束,电力危机和轨道精调仍在考验团队的极限。

    第三章:折翼的灵魂

    2024年4月10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救援进入第28天,团队疲惫不堪。DRO-AB的折翼虽顽强发电,但电力始终不稳定,忽高忽低的电压像一颗定时炸弹。李霜琳与蒲京辉夜以继日,升级星上软件,开发自适应算法,最大化太阳能采集效率。尹永辰则埋头完善轨道预测模型,精确到厘米级,确保星座的长期稳定性。

    张皓注意到团队的憔悴。孙洋的眼神少了往日的锐气,李霜琳的笑容勉强,蒲京辉的冷笑话越来越少。他自己也常被噩梦惊醒——梦中,双星坠入黑暗,化作无声的尘埃,团队的努力如沙粒随风散去。

    我们需要喘口气,张皓对王文彬说,声音中带着一丝恳求,再这样,团队会垮。

    王文彬叹了口气,皱纹更深了:上面催得紧。国际上都在盯着我们,NASA刚宣布加速他们的月球计划,欧空局也在布局中继网络。

    当晚,张皓召集团队到航天中心附近的小餐厅,点了一桌子啤酒和烧烤。灯光昏黄,烧烤的烟雾在空气中弥漫,笑声渐渐响起。蒲京辉讲了个冷笑话,引来一片嘘声;孙洋分享了童年时在乡下看星星的记忆,语气中带着罕见的柔软;尹永辰哼起一首老歌,李霜琳轻声和着,歌声在夜色中飘荡。

    谢谢你们,张皓举起啤酒杯,声音沙哑,没有你们,双星早就没了。

    孙洋笑着打断:张博士,别煽情。还没谢幕呢。

    那一晚,团队找回了久违的温暖。但张皓知道,风暴还在前方,未知的挑战正悄然逼近。

    第四章:星际灯塔

    2024年7月15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123天的救援,是一场跨越850万公里的马拉松。飞控团队经历了5次关键轨道机动,4次绕地飞行,3次飞临月球的接力赛,以传统方案15的燃料消耗,将双星送入预定轨道。8月28日,DRO-AB双星成功分离,互相拍照。屏幕上,传回的图像震撼人心:DRO-A的太阳翼弯折近90度,DRO-B的翼板如断翅,在深空倔强地舒展,背景是无垠的星海。

    它们活着!王文彬哽咽,泪水滑过布满皱纹的脸颊。

    8月30日,DRO-A、DRO-B与DRO-L成功构建K频段星间通信链路,全球首个地月三星星座正式运行。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人类意志的证明。星座的信号覆盖地月空间,为未来的月球基地提供了稳定的导航和通信支持。

    我们在地月点亮了一座灯塔,张皓站在大厅中央,目光穿过屏幕,望向远方的星空,未来,它将指引月球基地,甚至火星。

    但就在团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新的谜团悄然浮现。DRO-A的载荷捕捉到异常信号,频率在K频段边缘,模式复杂,指向月球背面。信号的出现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涟漪。

    第五章:未知回响

    2024年9月12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控制大厅的灯光柔和,救援的喧嚣已逝,但异常信号的谜团如阴影笼罩。DRO-A捕捉的信号规律性令人不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星翼不折简介 >星翼不折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