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融、科技、法律...俺得把它们都装进脑子里。
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那些陌生的英文单词密密麻麻排满了文档。王秀芬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丈夫在新世界面前有多渺小,又有多顽强。
俺帮你查字典吧,她搬了把椅子坐下,虽然俺不懂英文,但拼音还行。
夜深了,上海的灯火依然璀璨。狭小的公寓里,东北来的三口子围坐在电脑前,一个念,一个查,一个记。窗外偶尔传来汽车的鸣笛声,像是这座大都市对他们的考验,又像是欢迎。
接待东北商务团的前夜,邵洪洋把资料背到凌晨三点。那些金融术语在他脑子里打架,量化宽松和资产负债表搅成一锅粥。窗外,上海的霓虹灯依然闪烁,像一只永不疲倦的眼睛注视着他这个外来者。
睡会儿吧,王秀芬揉着眼睛从卧室出来,明天还得早起呢。
邵洪洋摇摇头,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再查几个词儿...这个去杠杆化到底是啥意思...
王秀芬叹了口气,去厨房热了杯牛奶放在他手边。自从李阿姨教会她使用那个智能微波炉,她终于在这高科技公寓里找到了一点掌控感。
天刚蒙蒙亮,邵洪洋就冲了个冷水澡,试图赶走困意。他穿上那套已经熨烫平整的西装,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微笑。镜中的男人眼下挂着青黑,但目光比初到上海时坚定了许多。
加油,王秀芬帮他整理领带,记住,那些大老板也是东北人,跟你吃着一样的大酱长大的。
这句话像一针强心剂。邵洪洋深吸一口气,亲了亲还在熟睡的大宝,拎起公文包出了门。
商务会谈在陆家嘴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室举行。邵洪洋提前半小时到达,检查同传设备、摆放资料、准备茶水。当杨明带着挑剔的目光走进来时,他正在笔记本上最后默写几个关键术语。
准备得怎么样杨明问,语气里少了些往日的嘲讽。
差不多了,邵洪洋擦了擦手心的汗,就是几个金融概念还不太熟...
杨明突然递给他一份文件:这是我整理的东北企业常用表达对照表,可能用得上。
邵洪洋惊讶地接过文件,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不仅有专业术语的通俗解释,还标注了东北方言可能的表达方式。他抬头想道谢,杨明已经转身去调试设备了。
会议室很快坐满了人。一边是西装革履的上海投资方代表,一边是穿着略显臃肿西装的东北企业家。邵洪洋站在翻译席上,发现自己的手不再发抖了。
会谈开始后,问题立刻显现。东北来的张董事长浓重的口音让上海这边的同传翻译频频皱眉,好几个关键数字都没听清。当张董说到俺们那疙瘩的产业链老鼻子长了时,那位翻译直接卡壳了。
王总监向邵洪洋使了个眼色。邵洪洋深吸一口气,接过话筒:张董事长是说,他们的产业链非常完整,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加工都有布局。
上海的投资方代表们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张董继续滔滔不绝:这玩意儿就跟俺们种地一个理儿,不能可着一棵白菜薅...
会场里有人轻笑出声。邵洪洋流畅地翻译:张董事长用农业做比喻,意思是投资要多元化,不能把所有资金都集中在单一项目上。
随着会谈深入,邵洪洋越来越得心应手。当双方讨论到企业去杠杆时,上海方的专业术语让东北企业家们一脸茫然。邵洪洋灵机一动,打了个比方:这就跟咱农村信用社贷款一个理儿,借太多还不上就得卖牛卖地,所以得提前减少借款...
东北老总们立刻会意,连连点头。上海这边的投资人也被这种生动的解释方式吸引,会谈气氛逐渐热络起来。
午宴时,张董事长特意过来敬酒:小邵啊,你这翻译忒地道!要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