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出时分,柯林在最角落的木箱里发现了真正的宝藏:十二枚精心雕刻的贝壳,每枚内壁都刻满凹点,用丝线串成风铃状。便条上写着:当所有蜡筒同时播放时,真正的乐章才会显现。——Y
回到工作室,柯林开始疯狂地破译这套系统。他用3D扫描仪记录每枚蜡筒的纹路,编写算法将凹凸转换为音符;将贝壳风铃悬挂在超敏振动传感器上方,记录每个音符的精确频率。电脑屏幕上逐渐显现出一幅宏大的音乐图谱——由六个乐章组成的交响诗,总时长超过两小时。
这不只是音乐,安娜看着频谱分析图,看这些纹路的数学结构——是分形几何。每个乐章都是前一个的微观再现,就像海浪由无数小波纹组成。
柯林将解码出的第一乐章输入他的触觉演奏系统。当低频振动通过特制地板传来时,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攫住了他——这不是听到的音乐,而是从骨头深处升起的共鸣。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段音乐与他的《潮声》完美契合,仿佛一问一答。
他预见了你会来,安娜说,这部作品是留给你的二重奏。
柯林连续工作七十二小时,将《无声之海》完整转录。最后阶段,他陷入一种恍惚状态,仿佛余晖就站在身后指导他的每个决定。当他播放完整作品时,工作室里的所有物体开始共振——咖啡杯在托盘中轻颤,铅笔在桌面滚动,甚至窗玻璃也发出细微的嗡鸣。
物理学上叫共振频率,物理系的朋友惊叹道,但让整个房间的物体同时共振...这需要精确到恐怖的频率计算。余晖到底是作曲家还是物理学家
15
归潮共鸣
data-faype=pay_tag>
都是。柯林抚摸着最后一枚蜡筒,当音乐成为你感知世界的唯一方式时,整个世界就变成了乐器。
首演选在灯塔前的海滩。柯林团队搭建了一个巨型共振平台,观众可以赤脚站在上面感受振动。十二个卫星音箱播放着《无声之海》的电子转录版,同时将特定频率传输到主平台。媒体报道称这是史上第一场为皮肤而非耳膜举办的音乐会。
演出当天,上千人聚集在海滩。许多聋人家庭带着孩子前来,好奇地触摸着振动装置。柯林穿着简单的白衬衫站在平台中央,左手控制着主控台,右手无力地垂在身侧——那场车祸后,这只手已经四年没有碰过琴键了。
音乐开始时,海鸥突然集体飞离礁石,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惊扰。第一乐章《雾》的振动如涟漪般掠过平台,观众们惊讶地低头看自己的脚——那不是单纯的电击式震动,而是有纹理、有层次的触觉信息,像有人用盲文在皮肤上写诗。
当第三乐章《漩涡》达到高潮时,奇怪的事发生了。柯林的右手突然抽搐了一下,接着是无名指,然后是小指。一种久违的刺痛感从指尖蔓延到手腕,仿佛冰冻的河流开始解冻。他惊讶地看着自己的右手在控制台上无意识地移动,按下一个他从未设置过的组合键。
刹那间,所有音箱静默。就在观众困惑之际,远处的海浪突然变得异常响亮——平台将海潮的振动放大了数百倍,通过地板直接传递到每个人体内。这不是录制的声音,而是实时的自然韵律与人工系统的完美同步。
柯林的右手现在完全苏醒了,它自动移向控制台的右侧——那里有一组预留的空键。当他的左手继续主旋律时,右手开始加入复杂的伴奏,就像...就像当年余晖在礁石上教他的那样。
最后的乐章名为《归潮》。随着音乐进行,柯林的双手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仿佛四年空白从未存在。当最终和弦响起时,他做了一个没有排练过的动作——同时抬起双手,让所有声音戛然而止,只留下真实的海浪声冲刷着每个人的沉默。
观众席中,一位戴助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