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返回营地的雪橇上,柯林打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一张发黄的照片,年轻的余晖站在马林斯基剧院门前,右手举着刚买到的乐谱,笑容如极昼的阳光。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61年6月11日——恰好是柯林出生的三十年前。
命运的交响曲总有隐秘的对位法。柯林现在明白了,余晖不仅是他的引路人,更是某种镜像——展示着艺术家可能达到的境地:当物理听觉消失时,心灵的听觉才真正觉醒。
雪橇划过冰原,留下蜿蜒的轨迹,像五线谱上正在书写的音符。柯林用左手在空中虚弹,想象着如何将冰川的呻吟转化为音乐。在他心中,《潮声》永远没有最终章,因为海洋的歌唱永不停息。
而他的演奏,才刚刚开始。
10
耳鸣变奏
圣彼得堡演出后的第三个月,柯林第一次注意到那声音。
当时他正在冰岛的黑沙滩录制玄武岩洞穴的回响。耳机里,海浪涌入洞穴的轰鸣突然混入了一种高频的嗡鸣,像是远处有座水晶钟在不停振动。他摘下耳机,声音却仍在耳中回荡。
你们听见了吗柯林问录音团队的成员,像是某种电子干扰。
挪威音响师摇了摇头:系统很干净,可能是你的耳膜疲劳。极地工作常这样。
那天晚上,在雷克雅未克的旅馆里,嗡鸣变成了有节奏的脉冲。柯林将耳朵贴在枕头上,惊讶地发现那节奏与他白天录制的海浪声完全同步——仿佛大自然在他的鼓膜上刻下了印记。
回到海边小屋后,声音变得更加复杂。有时是连续的三连音,像肖邦前奏曲的片段;有时又变成不协和音程,让他想起梅西安的鸟鸣研究。最奇怪的是,这些声音似乎与外界声响产生某种共鸣——当真实的海浪拍岸时,他脑中的音乐会自动调整和声。
耳鸣。耳科专家在检查后推了推眼镜,高频听力轻微受损。考虑到你的职业,建议减少耳机使用。
柯林盯着诊室墙上的人耳解剖图:但这声音有旋律,有结构...
大脑很擅长自我欺骗。医生调出一张听力图,当某些频率缺失时,它会自动填补空白。就像截肢者会感觉幻肢疼痛。
所以这是...幻听
医生递给他一份宣传册:音乐人耳鸣互助会,每周二在市中心医院...
柯林没去参加互助会。相反,他去了市立图书馆,查阅所有关于音乐家听力退化的资料。在一本发霉的《音乐医学期刊》中,他发现了1978年的案例研究:《晚期耳硬化症患者的补偿性音乐意象:以作曲家Y.M.为例》。
文章描述了一位中国作曲家在完全失聪后,仍能创作出结构完整的作品。患者报告称能看见声音的波纹和触摸到音乐的质地...脑电图显示其听觉皮层对视觉和触觉刺激有异常反应...
柯林的手指颤抖着翻到下一页。病例照片被故意模糊处理,但右下角露出的半张工作台——上面摆着海螺和鹅卵石——让他瞬间认出了余晖的小屋。
那天晚上,柯林做了一个实验。他用耳塞堵住双耳,坐在黑暗中的钢琴前,尝试仅靠记忆演奏《潮声》片段。起初,走音的琴声与他脑中的旋律严重脱节,让他烦躁不已。但随着时间推移,某种奇妙的转变发生了——他不再用耳朵听,而是通过指尖感受琴键振动,通过座椅感知声音在地板上的传播。
到黎明时分,他发现自己能准确听出哪个音符走音了,尽管物理上他什么也听不见。
潮水退去时,柯林来到礁石区。自从圣彼得堡回来后,他第一次感到余晖的存在如此强烈。老人常坐的那块黑礁石上,散落着几枚新出现的贝壳,排列方式像是某种密码。柯林将它们拾起,每枚贝壳内侧都有细小的刮痕——不是自然形成的,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