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她拿起一枚有螺旋纹路的,这种纹路在太平洋岛民的贝币中表示神圣,在这里可能是...和弦功能

    两人熬夜破译了整套贝壳记谱法。黎明时分,柯林用这套系统演奏出了简单的旋律。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那旋律正是他最近在耳鸣中不断听到的。

    余晖晚年真的失聪了。柯林声音嘶哑,但他找到了一种方法,把音乐编码在贝壳的物理特性中。这些...他抚摸着贝壳,是留给我的讯息。

    安娜突然抓住他的手腕:你的脉搏...它在跟着旋律跳动!

    柯林这才注意到,自己手腕的脉搏正以完美的四四拍律动,与贝壳演奏的旋律同步。更惊人的是,当他改变演奏速度时,脉搏竟随之调整——快板时加速,慢板时减缓。

    这不科学...安娜翻出医学手册,除非...

    除非音乐已经成了我生理节律的一部分。柯林轻声说,就像心跳成了鼓点。

    第二天,柯林的右耳突然完全失聪。没有疼痛,没有预警,就像有人关掉了那个频道的开关。奇怪的是,他并不恐慌。相反,一种奇怪的清晰感降临了——现在他脑中的音乐不再与外界的杂音竞争,变得异常纯净。

    他用剩下的左耳聆听安娜的语音留言:我找到了!余晖——余明的论文!1982年发表在《民族音乐学》上的《论触觉音乐感知:一个聋人作曲家的自我实验》...

    论文扫描件显示,余晖在完全失聪后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替代听觉系统:用不同温度的物体代表音高(热水袋是低音,冰块是高音),用纹理表面表示节奏(砂纸是断奏,丝绸是连音)。最惊人的是他的色彩和声理论——将特定颜色与和弦关联,通过视觉刺激引发听觉记忆。

    所以那天他能在礁石上听到晨潮...柯林恍然大悟,他不是用耳朵,是用整个身体在感受振动和光线变化!

    柯林开始将余晖的方法与自己的发现结合。他用改装的心率监测仪将脉搏转化为基础节奏,用压力感应地板捕捉脚步的轻重变化,所有这些数据通过电脑算法转化为音乐结构。结果是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作品——部分作曲,部分即兴,完全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创作框架。

    当《耳鸣变奏曲》在柏林首演时,柯林戴着一副特制眼镜,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光脉冲。观众不知道的是,他实际上几乎听不见现场演奏——他的聆听是通过地板振动传递到脊椎的触觉,以及眼镜中闪烁的色彩模式。

    演出结束后,一位颤巍巍的老妇人来到后台。她用手语比划着,旁边的翻译解释:她说您的音乐让她看见了已故丈夫的声音——他是灯塔看守人,失聪多年,但总说能听到海浪的歌声。

    柯林感到一股电流般的领悟从脊椎窜上头顶。他慢慢打出手语:他认识余晖吗

    13

    灯塔密码

    老妇人眼睛亮了起来,从钱包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年轻的余晖站在灯塔旁,右手搭在一个戴耳罩的男人肩上。背面写着:致马克西姆,感谢你教我聆听寂静。1989年夏。

    柏林爱乐乐团的邀约紧随其后——他们希望柯林创作一部为聋人音乐家与常规乐团合作的作品。排练时,聋人演奏者们用改装乐器通过光信号和振动反馈演奏,而常规乐手则跟随这些非常规的指挥。

    这完全颠覆了传统乐团结构!首席指挥激动地说,没有指挥台,没有视觉提示,我们是在跟随一种...集体脉搏!

    柯林站在排练厅中央,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振动。他的物理听力现在只剩下左耳的零星碎片,但某种更宏大的听觉正在形成——他能感知到整个空间的能量流动,就像余晖曾感知到晨潮的韵律。

    首演当晚,柯林在最后一刻做了个决定。他摘下助听器,完全依靠身体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潮起音乐简介 >潮起音乐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