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箱,里面装满贴着刘玉名字的血清样本。箱盖内侧刻着行小字:致拥有绝对色感的实验体K-1927——那是小兰被收养前的本名。

    三个月后的初春,刘辰在拉雪兹神父公墓放下白色山茶花。墓碑上新刻的李小兰三个字在阳光下闪着细碎金光——那是掺了她最爱的金云母粉末的颜料。

    你妹妹的血清抗体救了三十二个受害者。穿着白大褂的刘玉从背后走来,手里拿着刚获批的专利证书,包括那个模仿梵高的女孩。

    刘辰望向墓园外的杏花树,有个戴红围巾的姑娘正在写生。风掀起她的画纸一角,露出半幅未完成的麦田,每一株麦穗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就像当年李家村口被风吹拂的真实麦浪。

    他忽然明白,小兰那些看似疯狂的色块里,藏着比视觉更深刻的记忆。就像她总说的:好画要能听见颜色唱歌。此刻塞纳河的水声正与画布上的蓝交融,在阳光下泛起那年庙会初见的靛青。

    第四章

    永不褪色的星辰

    巴黎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蒙马特高地的小公寓里,刘辰推开窗户,让带着花香的微风拂过脸庞。距离小兰离开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他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为她泡一杯茉莉花茶的习惯——那是她生前最爱的味道。

    先生,您的信。邮差的声音从楼下传来。

    刘辰下楼取信,信封上熟悉的字迹让他的手指微微颤抖——是妹妹刘玉从上海寄来的。他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除了一封信,还有一张船票。

    哥哥,信纸上刘玉的字迹工整有力,医学院邀请我回去任教,但我更希望能和你一起回家乡看看。十年了,我们该回去给父母和小兰扫墓了。船票是下个月初的,我在上海等你。

    刘辰将信纸贴在胸前,闭上眼睛。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当年那个被迫接受三家换亲的愤怒青年,如今已是巴黎小有名气的画商;而那个被所有人视为累赘的智障女子,用她短暂的生命在这座艺术之都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小兰去世后的第三个月,刘辰整理她的遗作时,在画架后面发现了一幅从未示人的小画——那是他们家乡的油菜花田,金黄的花海中站着三个人:刘辰、小兰,还有他们从未拥有过的孩子。画作角落写着歪歪扭扭的字:辰,如果有来生...

    那天晚上,刘辰抱着那幅画在公寓里坐了一整夜。天亮时,他做出了决定:要用余生守护小兰的艺术遗产。他辞去了药剂师的工作,用全部积蓄在蒙马特开了一家小小的画廊,专门展出小兰和其他被埋没的艺术家的作品。

    起初,巴黎艺术圈对这个中国商人嗤之以鼻。直到有一天,著名评论家杜兰德偶然走进他的画廊,被小兰那幅《星空下的麦田》震撼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费加罗报》艺术版用整个头版刊登了杜兰德的文章:《被遗忘的天才:李小兰与她的东方星空》。

    小兰的作品一夜之间洛阳纸贵。刘辰没有趁机抬高价格,而是坚持用这些收入成立了小兰基金会,资助那些和小兰一样有艺术天赋却处境艰难的创作者。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只是简单地说:这是她教会我的。

    五月的上海码头人头攒动。刘辰刚下船,就看到妹妹在人群中向他挥手。十年未见,刘玉已经褪去了青涩,剪着利落的短发,白大褂下是笔挺的西装裙,眼神中透着医者的坚毅。

    哥哥!刘玉小跑过来,紧紧抱住他,你瘦了。

    刘辰笑着揉了揉妹妹的头发:我们的刘博士倒是越来越漂亮了。

    他们叫了辆黄包车,沿着外滩慢慢行驶。黄浦江上船只往来如梭,岸边的欧式建筑与中式招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刘玉兴奋地讲述着这些年她在医学院的研究工作——她已经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神经学专家,专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被迫的新郎简介 >被迫的新郎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