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撤掉仪器后,主治医师递给俞小满一个牛皮纸袋:周教授嘱咐转交给你。

    纸袋里是一沓泛黄的手稿和一本装订整齐的笔记。俞小满翻开第一页,呼吸一滞——那是母亲的笔迹。《论现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中文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周淑华。边缘处有周教授红笔批注:见解独到,建议投稿《文学评论》。

    她一直保存着...俞美娟轻声说,手指抚过纸页,连我都不让碰...

    最后一页夹着一张照片:年轻的周教授站在领奖台上,身旁是捧着获奖证书的母亲,两人笑容灿烂。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99年5月12日,母亲去世前三个月。

    俞小满的眼泪打在照片上。她突然明白了周教授临终那句话的含义——母亲会高兴看到她们和解。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破碎的关系重新连接更令人欣慰的了。

    周教授的葬礼在一个晴朗的上午举行。文学院的老教授们来了大半,许多人红着眼眶回忆这位严苛却温暖的学者。当俞小满念完自己写的悼词,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她以你为傲。苏雯编辑在葬礼后拉住俞小满,《缝合》入围了终评,明天颁奖典礼你一定要来。

    回家的出租车上,俞小满靠着车窗昏昏欲睡。连日来的守夜让她精疲力尽,恍惚间感觉有人将她的头轻轻按在一个肩膀上。睁开眼,是姑姑近在咫尺的侧脸。

    睡会儿吧,姑姑的声音很轻,到家我叫你。

    这个简单的动作让俞小满鼻子发酸。她想起小时候发烧,母亲也是这样让她靠着自己睡觉。血缘真是奇妙的东西——即使隔阂多年,身体依然记得这种亲近的方式。

    全国青年文学大赛颁奖典礼在省图书馆举行。俞小满穿着姑姑给她挑的淡蓝色连衣裙,站在后台不停地绞手指。程浩在一旁帮她检查演讲稿,林菲菲则难得地帮她整理头发。

    别紧张,程浩捏了捏她的手,就当是读给周教授听。

    主持人宣布一等奖时,俞小满的大脑一片空白。《缝合》——这首记录家庭伤痕与愈合的长诗,竟然真的打动了评委。

    聚光灯下,她深吸一口气:感谢各位评委,感谢我的老师周淑华教授...最后,我想邀请几个人上台。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俞小满向台下伸出手:姑姑,林菲菲,程浩,请上来好吗

    三人愣在原地,直到周围响起鼓励的掌声。俞美娟第一个站起来,脚步有些踉跄。林菲菲搀着她,而程浩则红着脸跟在后面。

    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的故事,俞小满握住姑姑颤抖的手,关于误解与原谅,关于失去与找回...

    她简短地讲述了母亲与姑姑的往事,讲述了自己初到姑姑家时的隔阂,以及如何通过文字与花艺重新连接起断裂的亲情。台下有人开始抹眼泪,闪光灯不断亮起。

    《缝合》不仅是一首诗,俞小满的声音越来越坚定,它是我和姑姑共同的救赎,是我们用爱一点一点缝补的伤痕。

    俞美娟突然捂住脸,肩膀剧烈抖动。林菲菲紧紧抱住母亲,而程浩则悄悄握住了俞小满的手。这一刻,台上四人构成的画面胜过千言万语。

    典礼结束后,当地媒体争相采访这个用文学治愈家庭创伤的少女。俞小满看到姑姑被记者围住询问感受时,那既窘迫又骄傲的表情,忍不住笑了。

    笑什么程浩凑过来问。

    就是觉得...很幸福。俞小满轻声说。这是母亲去世后,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这个词的含义。

    时间像被春风拂过的溪水,转眼就流过了一年。

    诗歌花房第三家分店开业当天,门口排起长队。俞小满的首部诗集《在裂缝中生长》同步发售,苏雯编辑特意安排了签售会。曾经阴暗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诗之雨简介 >诗之雨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