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一瓣芙蓉,我便……

    蒋渔忽然扛起渔网:潮要来了,我去下网。菱姑追着他跑,素心望着两人的背影,忽然对冯春道:公子可记得,当年在秦淮河,你说‘枝头犹有未开人’如今奴家才懂,花开两朵,各有归处。

    冯春望着她腕上同时戴着的玉扇坠和渔刀,忽然轻笑:也好,这样的你,比画里的更鲜活。转身时,春风掀起他的衣摆,露出里面绣着小浪花的里子——那是素心趁他午睡时缝的,说海上的风,能捎来渔村的消息。

    第十四回

    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送行的渡口,冯春的官船扯起白帆。素心想起多年前,自己在醉花楼抛落的素帕,想起蒋渔救她时掌心的茧,想起冯春为她点朱砂的手。两种温度,在她心头织成张网,网住了秦淮河的月,网住了渔村的星,也网住了自己不再漂泊的魂。

    素心!蒋渔的呼唤从远处传来,带着菱姑的笑声。她转身看见他站在礁石上,手里举着刚捞起的花蛤,在阳光下闪着珍珠般的光。冯春的船渐渐远去,船尾留下的水痕,终将被新的浪花抚平。

    这世间情事,原如织网,断了的线头可以再接,破了的窟窿可以再补,重要的是,握网的手是否温暖,看网的眼是否清亮。当蒋渔将花蛤塞进她竹篮,当菱姑缠着她要听新的故事,她知道,有些拉扯,终将在日复一日的晨光与暮色中,织就最适合自己的那幅图——半是芙蓉半是浪,半是墨香半是盐。

    第十五回

    渔村新涨三分水

    茅舍初添绕膝欢

    却说素心与蒋渔成婚三载,膝下已有一子,取名菱生,取生于菱花绽放时之意。那孩子生得虎头虎脑,左眼像蒋渔般明亮,右眼却似素心般含水,周岁抓周时,一手攥着蒋渔的渔哨,一手揪着冯春的毛笔,惹得满座哄笑。冯春虽未娶亲,却常往渔村跑,每次来必带笔墨纸砚,说要从小养这孩子的书卷气,蒋渔则笑他酸儒,转头便教菱生认渔网的结法。

    冯春从金陵归来,带了匹月白细绢,说是给素心裁衣裳的。素心却将绢布剪成两半,一半给菱生做了肚兜,绣着歪歪扭扭的小鱼,另一半缝了个笔袋,送给冯春:公子整日说要教菱生写‘天地玄黄’,先把笔管收好吧。

    第十六回

    夜课渔歌相和处

    晨炊墨影共辉时

    渔村的夏夜,常能看见这样的景象:蒋渔坐在门槛上修补渔网,菱生趴在他膝头数绳结;素心在灶前熬鱼粥,火光映着冯春教她念《诗经》,念到关关雎鸠时,蒋渔忽然插口:雎鸠鸟成双,倒像你俩念书的模样。素心抄起锅铲要打,却见冯春笑得咳呛,菱生跟着学舌:雎鸠鸟,打鱼忙!惹得满屋子都是笑。

    秋雨连绵的傍晚,冯春教菱生写渔字,孩子握笔不稳,墨点溅在素心衣襟上。蒋渔从里屋取出晒干的芙蓉花瓣,研成粉替她染衣,淡淡粉色落在墨点旁,倒像幅天成的水墨画。当年在醉花楼,奴家最盼着公子来教诗,素心望着冯春教孩子握笔的手,比蒋渔的手白上许多,却同样温暖,如今倒好,连孩子都跟着沾光。

    第十七回

    三春茶饭融霜雪

    半世浮沉共酒卮

    冯春带来坛金陵名酒玉壶春,说要庆祝菱生开蒙。蒋渔摸出珍藏的海味干货,三人围坐在火塘边,看菱生抱着冯春送的《千字文》打瞌睡。那年在芙蓉馆,我总以为爱情要像烟花般绚烂,素心抿了口酒,看火光在蒋渔的疤上跳动,如今才懂,是这火塘的暖,是渔网的潮,是孩子的笑。

    冯春从袖中取出幅画,正是素心在渔村的日常:她背着竹篓采野菜,鬓边别着野茉莉;蒋渔站在船头撒网,菱生趴在船舷上看浪花;远处泊着冯春的画舫,船尾飘着半面绣着芙蓉的旗子。尚未题款,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半江芙蓉两心知简介 >半江芙蓉两心知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