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正的知音。这是一种在家乡从未体验过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天,吴会长就带着我走访了镇上几个主要的木雕工坊。与家乡那种死气沉沉、人人自危的氛围不同,这里的工坊虽然也面临着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的困境,但工匠们的精神面貌明显更积极。

    我在一个较大的工坊里,临时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平台,连接好我的电脑、扫描仪和小型雕刻机。我向围拢过来的工匠们展示了如何快速扫描一个复杂的传统纹样,如何在电脑上进行精密的修改和二次创作,以及如何利用数控设备进行高效率的辅助打胚。

    年轻工匠们看得眼睛发亮,围着设备问个不停,脸上写满了兴奋和跃跃欲试。

    徐老师,这个软件难学吗

    哇,扫描这么快!比我们手工放样快多了!

    这个机器打出来的胚,精度怎么样

    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匠人,则站在稍远的地方,互相交谈着,表情虽然谨慎,却没有家乡老工匠那种明显的敌意和排斥。其中一位胡子最长的老师傅走上前,仔细看了看电脑屏幕上的三维模型,又摸了摸刚用机器打出来的木雕半成品上的刀痕,沉吟道:嗯……机器是快,细节还得靠手。不过,用来打大胚,省力气,倒是可行。

    他的话,代表了一种开放和愿意了解的态度。我心中一暖,这已经比在家乡时好了太多。

    在吴会长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我很快在古镇边缘租下了一个宽敞的旧仓库,简单改造后,挂上了新的招牌——匠心数字工坊。

    这一次,招募工匠异常顺利。许多之前就对新技术感兴趣的年轻工匠,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吴会长还亲自出面,说服了几位手艺精湛、思想也相对开明的老匠人,作为技术顾问和指导。

    工坊里很快呈现出一种我梦寐以求的景象:年轻人在电脑前学习软件操作,将老匠人提供的经典图谱进行数字化录入和创新设计;老匠人则在一旁指导,将他们的经验融入到数字模型的设计参数中,确保传统韵味不失;数控雕刻机在角落里有条不紊地工作,进行着基础的辅助加工,节省了大量重复劳动的时间。

    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活力,充斥着工坊的每一个角落。年轻工匠们上手很快,没多久就能熟练运用软件,将复杂的传统纹样在数字世界里精确还原,甚至进行一些有趣的衍生设计。

    就在工坊步入正轨,大家干劲十足的时候,吴会长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通过自己的人脉,联系到了一位在国际上颇有名气的华裔家具设计师,对方正在寻找能够将东方传统元素与现代极简风格融合的工艺团队。

    小徐,这是个好机会!吴会长拿着设计师发来的初步概念图,兴奋地说,对方对我们的数字辅助能力很感兴趣,希望我们能尝试合作一个系列的小型木艺摆件。

    这正是我一直期待的。我立刻组织团队,利用我搭建的远程协作平台,与远在欧洲的设计师进行线上沟通。视频会议里,我们向设计师详细展示了古镇木雕的独特技艺和纹样特点,年轻工匠用流利的英语(我特意找人培训的)介绍数字建模的过程,老匠人则通过镜头展示手工雕刻的精妙之处。

    设计师对我们的专业和高效非常满意。他发来了更详细的设计图纸和要求。年轻工匠们负责将设计图转化为精准的3D模型,并利用数控设备完成初步的塑形。然后,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接手,在机器打好的基础上,进行手工的精雕细琢,赋予作品灵魂和温度。

    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协作,第一个样品终于完成——那是一个造型简约流畅,却在细节处雕刻着精致传统回纹的胡桃木笔筒。当样品通过高清照片和视频发送给设计师时,那边沉默了许久。

    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几分钟后,设计师的回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祖宗传的手艺,不需要你的机器!简介 >祖宗传的手艺,不需要你的机器!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