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双亲棺木未干,你竟要抛却这血脉相连父亲临终前抓着我的手,念的是‘光耀门楣’,你难道忘了吗

    智顗抬头,见兄长鬓角已染霜色

    ——

    自父母殁后,长兄如父,独自支撑着残破的家族。他叩首至地,额头抵着青砖上的冰痕:若在俗家,不过延续一世浮名;唯有出家,方能以佛法超度双亲往生,令天下父母离苦。兄长可记得,母亲临终前口念‘阿弥陀佛’,手捏佛珠断裂时,颗颗滚向佛堂方向

    陈箴闻言一怔,往事如刀割心:母亲咽气前确有此异象,临终目光始终望向供桌上的观音像。智顗趁热打铁:今山河破碎,众生皆在水火,若能身披袈裟,方不负父母生我之德。

    言罢长跪不起,直至暮色漫过雕花窗棂,兄长终是长叹一声,亲手为他披上父亲遗留的青布衫:去吧,若成大道,莫忘故里焚香。

    6.投师果愿

    湘州城的秋阳斜照在果愿寺朱漆门扉上,十八岁的智顗背着竹笈立在门前,笈中仅藏母亲遗留的半串佛珠与父亲手抄的《孝经》。军阀王琳的亲卫曾在巷口拦住他:我家将军听闻公子七岁能诵《普门品》,十五岁梦见金身授记,特备车马相赠。

    智顗却推辞车马,只受了一袭粗布僧袍:贫僧步行求法,方见真心。

    法绪禅师接见他时,正坐在银杏树下编竹篱,霜白的眉睫间落着几片金黄的叶子。为何出家

    老禅师的声音像竹篾相擦,带着岁月的涩响。智顗跪地,将母亲托梦、父亲战死、长沙佛前发愿之事娓娓道来,末了取出佛珠:此串随母亲往生,今求师父以佛法为绳,重新穿起。

    法绪接过佛珠,忽觉每颗木珠皆有温热,如含佛息,遂亲手为他剃度,刀锋过处,落发如雪花飘在秋草上。受十戒时,智顗望见殿中长明灯映着自己新剃的头颅,恍若照见前世

    ——

    分明曾在某座古寺,同样的戒坛,同样的袈裟加身。

    7.大贤苦修

    大贤山的冬雪来得早,智顗在半山腰的岩洞中支起石板为桌,以野果为粮,每日黎明即起,面对石壁诵《法华经》。洞外松涛如万马奔腾,他却充耳不闻,只专注于经文中的

    诸法空相。第二日诵至

    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

    时,忽见石缝中渗出清泉,水色晶莹如琉璃,饮之甘冽彻骨,疲惫尽消。到第十日,岩洞四壁竟隐隐浮现莲花光影,晨起时发现草履上沾满白色细砂,细看竟是碎小的舍利状颗粒。第二十日深夜,他诵至《普贤观经》端坐念实相

    句,忽觉周身轻安,如羽毛飘起,睁眼见虚空中有无量菩萨持莲而立,宝冠璎珞流光溢彩,岩洞地面竟如镜面,映出自己盘膝而坐的身影头顶有五色彩云缭绕。待出定,发现松针落满袈裟却未沾身,指尖轻触,针叶竟悬停半空

    ——

    此等瑞相,连途经的樵夫见了都跪地礼拜,称他为

    菩萨转世。

    8.大苏问道

    陈文帝天嘉元年,江东禅法凋敝,智顗听闻南岳慧思禅师

    坐禅不卧,日诵《法华》,遂揣着干粮独行千里。大苏山雾霭弥漫,行至山腰,忽遇暴雨,他躲进岩穴,却见一老僧结跏趺坐,衣袂干爽如晴日,头顶盘旋着数只翠鸟。来者可是华容陈公子

    老僧睁眼,目光如深潭映月,正是慧思。智顗骇然下拜,忽觉记忆翻涌:分明曾在某一世的灵山法会,自己身为比丘,侍立在佛侧,而慧思正是同听《法华》的上座弟子。慧思笑道:昔日你我共发愿‘当于末法广弘此经’,今日大苏山重逢,恰是‘如是我闻’时。

    说罢引他入禅房,壁上挂着斑驳的《法华变相图》,案头堆着残卷,字迹竟与智顗梦中所见相同。

    9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智者大师别传简介 >智者大师别传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