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
泪咸些,又不及海水。
"妈,为什么叫榆钱?"小川跪在板凳上,小手学着母亲的样子挑拣杂质。
孩子的手指细得像竹枝,却出奇地灵活,能把藏在榆钱褶皱里的黑色小虫一个个捏出来。
林秀捻起一片对着光,阳光穿过榆钱薄如蝉翼的翅膜,在地面投下淡绿色的光斑:"你看它圆圆的,像不像古时候的铜钱?"她转动着那片榆钱,光斑就在泥地上跳起舞来,"传说家里有榆树,就能余钱"话没说完她自己先苦笑起来。
这个饥荒年月,连真正的钱都买不到粮食。
搪瓷盆底沉淀着几粒沙子,让她想起穿越前实验室里的石英砂过滤器。
那时候她研究抗旱作物,现在却在研究怎么把野果做得更难吃些——这样两个孩子就不会因为贪嘴吃太多而胀肚。
小雨摇摇晃晃地扑到盆边,踮着脚要去抓漂浮的榆钱。
林秀赶紧拦住,一岁半的孩子还不知道生的榆钱吃多了会腹泻。
小女儿浮肿的小手在清水里搅动,惊散了水面的榆钱,倒让藏在下面的杂质浮了上来。
林秀突然想起《齐民要术》里记载的"扬汤止沸"法,连忙用葫芦瓢舀起水又缓缓倒下,果然把残留的虫卵冲到了盆边。
"小川,帮妈拿个东西。
"她从炕席下摸出半张皱巴巴的报纸——那是公社包咸菜剩下的,上面还沾着盐粒。
报纸一角印着《赤脚医生手册》摘要,正好用来垫着沥水。
清洗好的榆钱青翠欲滴,在搪瓷盆里堆成小山。
林秀从面袋里舀出最后半斤白面粉——那是揭发李会计粮票陷阱的奖励,一直没舍得吃。
面粉像细雪般洒落,她突然想起农学院实验室的天平,现在却只能靠手感估算比例。
"妈教你做榆钱饭。
"她抱起小川站在板凳上,孩子的手背上凸着青筋,但握勺的姿势很稳。
面与榆钱混合的瞬间,清香猛地窜上来,惹得小雨在下面直拽母亲的裤腿。
按照她在农学院学到的配比,1斤面掺3斤榆钱最能兼顾口感与营养。
但现在榆钱太少,她只能奢侈地按1:1混合。
搅拌时,小川突然打了个喷嚏,面粉扑簌簌飞起来,在阳光里形成一道白色的雾。
孩子吓得僵住了,林秀却笑起来——这是三个月来第一次听见孩子打喷嚏,说明营养不良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有所好转。
蒸锅是丈夫留下的军用水壶,壶嘴早在去年冬天就被小川摔坏了。
林秀拆了壶盖,用树枝撑起一块粗布当蒸屉——那是小雨尿戒子改的,洗得发白。
当她把混合物倒上去时,突然发现粗布纹理间夹着几根没洗干净的棉线,但已经来不及了。
蒸汽升腾起来,混着榆钱特有的清甜。
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咽口水,喉结在瘦弱的脖颈上滑动。
林秀想起《素食说略》里记载的古法:榆钱"和面蒸作糕饵或麦饭者,亦佳"。
水汽模糊了她的视线,也不知是蒸汽还是眼泪。
二十分钟后,她掀开粗布。
榆钱饭呈现出诱人的白绿色,白面充当了粘合剂,把分散的翅果凝成整体。
林秀用筷子挑了一小块尝了尝,榆钱的青草味被蒸汽驯服,转化成类似菠菜的甘甜,白面则贡献了久违的粮食香气。
"烫。
"她吹凉了两小块,给眼巴巴守着的孩子们各分一块。
小川含在嘴里舍不得嚼,小雨却直接吞了下去,伸着手还要。
林秀正要再分,突然听见窑洞外传来杂乱的脚步声。
"好香啊!军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