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却因去岁两浙路赈灾,被官府暂借了三成赋税。但他没说什么,只是拍了拍老汉的肩膀:等今夏占城稻丰收,咱们再凑。他望向自家的水田,踏犁划过的痕迹如琴弦般整齐,育秧田里的幼苗正顶着露珠生长,远处的桑树林传来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这是他熟悉的田园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里,都藏着农人的希望。

    李氏在田埂上唤他,说该给育秧田放水了。陈敷取下斗笠,任阳光晒在微秃的头顶,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初到乌程时,这里还是片涝洼地,如今却成了亩产一石的良田。他发明的踏犁、改良的育秧法、试种的占城稻,就像土地神手中的笏板,一点点叩开丰收的大门。

    当巳时的日头升至中天,陈敷重新握住踏犁的把手,新翻的泥土裹着粪药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听见李氏在身后哼起山歌,调子是村里流传的《禾苗青》,却被她改成了新词:踏犁翻土三春早,区田育苗五谷丰,粪药驱虫蝗魃散,占城稻米满仓中……

    歌声混着社鼓的余韵,在阡陌纵横的水田间飘荡。远处的官路上,衙役的马蹄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布谷鸟的啼叫。陈敷望着自家的田亩,看着妻子在育秧田里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这盛世的繁华,不在汴京的酒肆茶楼,而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在每一粒即将入土的种子里,在每一个农人对丰收的期盼里。

    社庙的炊烟还在升起,土地神像前的烛火仍在跳动,仿佛在见证着这群靠土地为生的人,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盛世传奇。而巳时的阳光,正以最温暖的姿态,拥抱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拥抱每一个在田地里弯腰的身影——他们是盛世最坚实的根基,是阡陌间永不褪色的风景。

    午时·江湖(12:00-14:00)

    樊楼的朱漆楼梯在午时初刻吱呀作响,柳永踩着木阶向上,腰间的银鱼袋撞在栏杆上,发出细碎的清响。三楼仙楼雅间的雕花槅扇半开着,穿堂风卷着胭脂香与酒气扑面而来,混着楼下旋煎羊白肠的焦香,在春日的阳光里织成一张奢靡的网。他摸了摸袖口的补丁——这件洗得泛白的青缎长衫,还是去年冬至歌妓楚楚送的,领口处绣着的并蒂莲,针脚细密如他填的《雨霖铃》词牌。

    柳七官人来了!扮着双螺髻的小鬟喜儿掀开湘妃竹帘,露出雅间内的场景:中央的紫檀木案上,新制的水傀儡正在彩排,三尺高的木雕偶人踩着莲花座,衣袖间暗藏机关,随着乐工拨动琴弦,竟能做出吴带当风的飘逸姿态。首席乐工张先已年过六旬,正眯着眼调试琵琶弦,见柳永进来,抬手用拨子敲了敲檀板:就等你这阕《望海潮》了,楚楚姑娘说要在金明池赛舟时唱。

    柳永颔首,目光落在窗边梳妆的歌妓楚楚身上。她穿着鹅黄销金裙,腰间系着从波斯商队买来的琉璃腰带,正对着菱花镜描绘远山眉,黛色眉峰如汴京城墙外的艮岳叠翠。案头摆着个青瓷笔洗,里面浸着刚写完的词稿,墨迹未干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几字,在阳光下泛着松烟墨的幽光。

    官人且看这水傀儡。楚楚转身,腕间的银铃叮当,张乐官新制的机关,能让偶人持扇起舞,若配上你的词......话未说完,楼下忽然传来喧哗,几个穿皂衣的巡检司吏卒正推搡着卖唱的盲艺人,檀板落地的声音惊得水傀儡的木莲瓣轻轻颤动。柳永皱眉,从袖中取出半贯钱递给喜儿:去打发了,别惊了雅兴。

    张先调准琴弦,忽然压低声音:听说御史台又弹劾你了,说《鹤冲天》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讪谤朝政。柳永冷笑,指尖划过案上的《乐章集》手稿——这卷用活字印刷的词集,已在汴京书肆卖出百余份,每一页都浸着勾栏瓦舍的烟火气。某不过是个填词的,他倒了杯羊羔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犀角杯里流转,官家若真动怒,早该禁了我的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汴京十二时辰简介 >汴京十二时辰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