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楚楚忽然放下螺子黛,从妆匣里取出张桑皮纸:这是黑市牙人送来的文书,说春娘的身价又涨了十贯。她指尖划过纸上的朱砂红印,去年收的缠头钱,已凑了三十贯,可那老鸨非要五十贯......柳永望着她眉间的愁绪,想起三年前在平康坊初见春娘,那丫头才十三岁,唱他的《金缕衣》时声音还带着稚气,如今却被老鸨视作摇钱树。

    明日去大相国寺找王牙人,柳永搁下酒杯,杯底在案上磕出闷响,他欠我三阙新词的人情,或许能说动老鸨。他忽然瞥见楚楚鬓边的茉莉花,想起去年七夕,春娘曾用茉莉花穿成环戴在发间,说等赎身后要去临安看海潮——那时他刚写完《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竟让金主完颜亮心生南侵之意,此刻想来,不知是荣是辱。

    午时三刻,阳光斜照进雅间,水傀儡的木莲瓣在光影中开合,恍若真花绽放。张先忽然击节而歌,琵琶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楚楚轻启朱唇,唱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歌声未落,楼下传来更剧烈的喧哗,伴随着瓷器碎裂声。喜儿匆匆进来,鬓角的珠翠乱颤:官人,巡检司说有人私贩假交子,要搜查各间雅座。

    柳永刚要起身,忽见雅间槅扇被推开,为首的巡检使腰悬鎏金错银刀,目光在屋内逡巡,最后落在楚楚的琉璃腰带上:这位小娘子的腰带,怕是从榷场走私的吧楚楚按住腰间的佩刀——那是柳永送她的防身短刀,刀柄刻着解语二字,官爷说笑了,这是从波斯商队买的行货,有市舶司的通关文牒。

    巡检使的目光转向柳永,落在他袖口的补丁上:你便是柳三变御史台的公文说你......话未说完,楼梯处忽然传来通报:开封府周判官到!众人回头,见周怀政的侄子周墨轩穿着绿袍,腰间金鱼袋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巡检司为何惊扰樊楼贵客他扫了眼巡检使手中的假交子,此等小事,去开封府报案便是。

    巡检使悻悻退去,周墨轩朝柳永拱手:家叔常说起先生的《雨霖铃》,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道尽人间别绪。他从袖中取出封缄的黄绢,这是内廷传来的口谕,官家说先生的词虽多俚语,却察民间疾苦,着教坊司收录《乐章集》。

    柳永接过黄绢,指尖微颤——这意味着他的词从此可登大雅之堂,却也意味着更严苛的审视。楚楚却喜形于色,吩咐喜儿换上金明池赛舟的服饰:这下春娘的身价该跌了,老鸨再不敢狮子大开口。她忽然看见柳永眉间的忧虑,轻声道:官人何必愁闷这汴京的勾栏瓦舍,缺了谁也缺不了你的词。

    午时将尽,樊楼的二层醉翁亭传来杂剧班子的念白,演的是《赵氏孤儿》选段,鼓板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柳永走到窗前,望着楼下熙攘的街市:卖荔枝膏水的担子前围满了人,货郎的拨浪鼓响成一片,更有文人举着他的词集边走边吟。远处的金明池传来龙舟鼓点,隐约可见水面上的彩船如游动的锦鲤。

    官人,该用午膳了。楚楚端来青瓷碗,里面是樊楼的招牌菜乳炊羊,嫩羊肉浸在奶汤里,撒着枸杞与葱花。柳永刚要动筷,忽见喜儿领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进来,少年怀中抱着卷残破的《乐章集》,膝盖上的补丁用的是戏服碎布:柳官人,我娘临终前说,若寻着您,就把这个交给您......

    他展开破卷,里面掉出张泛黄的纸片,上面是用胭脂写的《忆帝京》下半阕: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字迹歪斜,却带着说不出的哀婉。少年抽泣道:我娘原是陈州的歌妓,去年被老鸨转卖,路上染了时疫......柳永望着纸片上的泪痕,忽然想起十年前在陈州遇见的歌妓小柔,她最擅唱《忆帝京》,总说这阕词道尽了风尘女子的心事。

    带他去账房领五贯钱,柳永转身望向窗外,阳光正照在樊楼飞檐的鸱吻上,再给他买身干净衣衫,送他去应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汴京十二时辰简介 >汴京十二时辰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