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现头戴诨裹软帽,身着青底金纹戏袍,腰间系着象征优伶的木剑,走到水傀儡戏台前。幕布拉开,木偶目连踩着莲花座升空,背后的机关齿轮转动声与琵琶弦音相得益彰,忽然,木偶口中竟吐出半幅帛书,上面写着:旱魃为虐,民食糟糠——

    停!教坊使陈师道匆匆赶来,手中的《教坊条例》被风吹得哗哗作响,此等讽谏之语,若被御史台听见……丁仙现却摆摆手,示意乐工继续:去年黄河决口,灾民易子而食,我等身为伶人,岂可视而不见他压低声音,昨夜官家召我入内廷,说‘但言民间疾苦,勿忧忌讳’。

    戏台右侧的更衣间里,歌妓李师师正在试穿金明池赛舟的服饰,鹅黄裙裾上绣着的锦鲤活灵活现,腰间的水晶铃铛随着步伐叮当。她忽然掀开帷幔:丁供奉,我新谱了支《水调歌头》,末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可敢唱与官家听丁仙现挑眉:你这是学李益的边塞诗,倒比那班酸儒有胆色。

    正说着,宫外传来马蹄声,枢密院的快马送来急报:西夏使者已至金明池,言称要与我朝伶人比戏。陈师道脸色微变,转头望向丁仙现:西夏人向来善用‘俳优惑敌’,此次怕是来探我朝虚实。丁仙现却大笑,从戏箱里取出副青面獠牙的面具:来得好,我正想让他们见识见识我大宋的‘参军戏’。

    酉时将尽,金明池畔的太平宴华灯初上,百艘画舫在水面排成天下太平字样,中央的仙舟上,仁宗与曹皇后的鎏金座椅在月光下闪闪发亮。丁仙现带着水傀儡班子登船,木偶目连的莲花座刚触及水面,便有西夏使者野利仁荣上前,手中的羊皮鼓敲出党项族的节奏:听闻宋之优伶善讽,敢不敢以‘两国交欢’为题,即兴一戏

    丁仙现抚掌应诺,示意小张胜操纵木偶张骞,自己则扮作匈奴单于。戏至高潮处,张骞忽然从袖中取出《孙子兵法》,用党项语念道:兵者,诡道也——野利仁荣脸色微变,却见张骞话锋一转:然我大宋以仁治国,正如这金明池水,能载舟,亦能润田。台下仁宗抚掌大笑,曹皇后更是赐下忠孝两全的金匾。

    忽然,有御史台官员越众而出,手中举着丁仙现早年的戏本:陛下,丁仙现屡犯忌讳,去年在《庆历新政》杂剧里,竟让‘范仲淹’说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此言一出,宴上顿时鸦雀无声。丁仙现却不慌不忙,跪下叩首:陛下曾言‘台谏为朕之耳目’,伶人便为陛下之口舌,若连戏文都要禁了,何谈‘与士大夫治天下’

    仁宗的目光落在丁仙现腰间的玉扳指上,忽然笑道:朕记得太祖皇帝立过‘不杀士大夫’的誓碑,伶人也算‘士’的旁支吧他转头对御史道:丁仙现的戏,让朕知道民间有旱魃,有苛政,这才是真正的‘太平宴’——若只唱赞歌,那才是欺君。宴上响起一片喝彩,西夏使者野利仁荣的羊皮鼓敲得更响了,节奏里竟混了几分汴绣的细腻。

    酉时的最后一缕天光消失在金明池的微波里,丁仙现卸去戏妆,露出眼角的细纹——那是三十年粉墨生涯留下的印记。他望着远处未散的画舫,李师师的《水调歌头》仍在水面飘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调子竟比苏轼的原词更添几分豪迈,想来明日便会传遍汴京的勾栏瓦舍。

    丁供奉,官家赐了新戏服。小张胜抱着匹蜀锦进来,锦缎上绣着的正是今日的水傀儡目连,莲花座下还绣着行小字:以戏为镜,可照民心。丁仙现轻轻抚摸锦缎,忽然想起十年前在勾栏卖艺,被老鸨打得遍体鳞伤,是范仲淹路过救了他,那时范大人说:伶人虽贱,却能让圣贤之道,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明池的夜风带着水汽吹来,远处的水傀儡戏台仍在转动,木偶们不知疲倦地演绎着忠孝节义的故事。丁仙现穿上新戏服,腰间的木剑换成了仁宗赐的玉剑,却觉得分量更重了——他知道,自己手中的不是木剑,而是一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汴京十二时辰简介 >汴京十二时辰目录 > 第一章